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抗战剧中的“手撕鬼子”和“裤裆藏雷”,你更不能忍哪一个?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抗战剧中的“手撕鬼子”和“裤裆藏雷”,你更不能忍哪一个?

引用
网易
8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ASAFKT805439FWW.html
2.
https://m.douban.com/movie/discussion/615153323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13A00XLE00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Q3IJ830055634PM.html
5.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06A03R3X00
6.
https://zh.moegirl.org.cn/zh-hans/%E6%8A%97%E6%97%A5%E7%A5%9E%E5%89%A7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6%8A%97%E6%97%A5%E6%88%98%E4%BA%89
8.
https://m.yule.360.com/content/3602677

在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有两个情节堪称“神作”级别的存在,它们就是“手撕鬼子”和“裤裆藏雷”。这两个听起来就让人忍俊不禁的情节,不仅成为了网络上的热门梗,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剧创作边界的思考。

01

手撕鬼子:从经典到“名菜”

“手撕鬼子”的出处,可以追溯到2013年播出的抗战剧《抗日奇侠》。在这部剧中,主角王大虎面对日军的围攻,竟然使出了一招“乾坤大挪移”,将一个日军士兵活生生地撕成了两半。这一幕不仅让观众看得目瞪口呆,更是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被网友们戏称为“横店名菜”。

这个情节之所以让人难以接受,是因为它完全脱离了历史现实。在真实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面对的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手撕鬼子”这样的场景,不仅违背了基本的物理定律,更是对历史的极大不尊重。

02

裤裆藏雷:一个美丽的误会

相比之下,“裤裆藏雷”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这个梗实际上源自《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手榴弹炸飞机”的情节。在剧中,营长孙成海在小王庄阵地战中,面对日军航空队的轰炸,毅然决然地将手榴弹扔向高空,成功炸毁了一架日军飞机。

这个情节虽然看起来很夸张,但实际上是有其合理性的。根据剧情设定,日军飞机在被手榴弹击中前,机翼油箱已经漏油。在漏油状态下,哪怕是一点火星都可能引发爆炸。而且在抗战时期,日军的零式战斗机防护力极差,被称为“空中打火机”,一旦油箱被击中很容易就会起火爆炸。

03

荒诞背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边界

“手撕鬼子”和“裤裆藏雷”这两个情节,一个纯属虚构,一个则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艺术加工。它们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反映了观众对历史剧创作的期待和担忧。

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艺术创作固然需要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这种虚构应该建立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过度的夸张和虚构,不仅会误导观众,更可能消解历史的严肃性。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们不需要‘神剧’,我们需要的是真实、感人、有温度的历史故事。”抗战剧的创作,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关注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观众,让历史的温度传递到今天。

04

结语:荒诞之外的思考

“手撕鬼子”和“裤裆藏雷”,这两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其实反映了我们对历史剧创作的期待。我们期待看到的,不是脱离现实的神化,而是真实、感人、有温度的历史故事。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们不需要‘神剧’,我们需要的是真实、感人、有温度的历史故事。”

所以,当我们在调侃这些荒诞情节的同时,不妨也思考一下: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历史剧?我们又应该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有趣又严肃的话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