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31/09/56845366_1138096028.shtml

导读: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明代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历三朝,谥号“文成”,从祀孔庙,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的学术以“心”为宗,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倡导“知行合一”说和“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为“天理”,强调由“心”体察天理。在教育思想上,他以“心学”为根基,主张儒学是“为己之学”“大人之学”,将以格物致知为目标的“道问学”转向内心澄明的“尊德性”“致良知”;主张教育要使人“去蔽”以达到“明明德”的境界,从而复归其本然之善。

明代以来,“阳明心学”在中国影响甚巨,于日本、朝鲜等地亦广为流传。王阳明弟子众多,世称“姚江学派”。清代学者王士祯赞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朝)第一流人物”。

编 者 按 语

王阳明一生致力于两件事——“破山中贼”和“破心中贼”。

始自三十一岁,王阳明觉察辞章学之弊而笃信儒家“圣学”,三十四岁开始收徒讲学,并认为建书院、兴教化乃是破除民众“心中贼”的不二法门。故而,自正德初年起,尽管他因贬谪之灾而屡历艰险,却仍大兴办学讲学之事,所居之处不仅门生群集,更使民智开化、民风变化,亦对后来士人讲学、民众教育的兴盛颇具激励引导之功。时人称,“士类感德,翕然向风”。可以说,明代书院讲学之兴乃至学术转折,皆以王阳明为开端。

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于当地创立龙冈书院,宣扬起其“知行合一”的新学说。龙冈书院是他创建的第一个书院,不仅因之使“王学”广为传播、名动天下,而且开启了他此后二十余年的书院教育生涯,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他的书院教育观念。

王阳明认为,创办书院的意义在于“匡翼夫学校之不逮”,亦即,补救官学流弊、讲求圣贤明伦之学。在他看来,“国家建学之初意”即为“明人伦”,却因科举之业盛,世人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迷失于辞章记诵之事,反而使官学背离了其原初目标。于是,“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者,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矣”,真正的圣贤之学日渐衰微,教化民众亦无从谈起。在这个意义,民间书院的发展,便是要救弊纠偏以补官学之失,不但使士人重归圣贤明伦之路,更承担起教化民众、变民化俗之职。

与此同时,王阳明所建立的书院教育系统,一方面秉持“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理念,另一方面以“致良知”之学为主要教育内容,与其“明人伦”、兴教化的社会目标相结合,共同导向了书院教育的三大特征。其一,面向普通民众开放讲学,使书院教育的对象由“士”逐渐转向至“民”;其二,形成“同处共学”的师生关系,不仅学子“从游”于师以成濡染观摩之效,而且师生之间人格品行互相砥砺;其三,以“人伦日用之道”为教,教育深植于日常生活之中,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阳明这里,书院与官学,虽各成体系,却在出发点上并无二致——作为私学的书院,是为“匡翼”官学之用。这一定位,与王阳明以入仕之身办书院颇有关联。然而,书院的民众教育路线,尤其在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阳明后学”的影响下,最终走向了与官学相对乃至“分庭抗礼”的道路。由此,两宋以降,儒家道路的重大转向开始出现——由“上行”的“得君行道”向“下行”的“觉民行道”转变。

本文为王阳明初创龙岗书院时所作,用以指导书院诸生为学做人。文章虽作学规之用且名之以“教条”,却非刻板的制度规章,而更近于以“心学”引导学生“向善”“求道”,视为学与做人为一事。故而,此“教条”四则,以“立志”为第一要务,此亦为阳明学的一大特征;“勤学”“改过”“责善”,均以“立志”为基础、以人格塑造为中心,层层递进,共同导向“成德”的教育目标。日本学者东正堂等后世研究者,多对《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颇为推重,认为其可比肩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今日适逢王阳明诞辰,特推此文以作纪念。

教条示龙场诸生

文|王阳明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 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勤 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改 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责 善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