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之子硕塞:含金量最低功封铁帽子王,后代为何被雍正吃绝户
皇太极之子硕塞:含金量最低功封铁帽子王,后代为何被雍正吃绝户
清朝初年有八大铁帽子王,他们在清朝打江山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与其他铁帽子王不同的是,皇太极之子硕塞的庄亲王一脉有着特殊的历史。在孙子尚在的情况下,雍正皇帝将硕塞的爵位过继给了自己的弟弟允禄,导致硕塞的后代只能获得较低的爵位。这一事件在宗室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后人对清朝宗室制度和权力斗争的诸多讨论。
初代铁帽子王的一生
爱新觉罗·硕塞,论实际的排行,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五个儿子。但是在同时代人的口中和官方记载里,他却被称为皇太极的次子。这是清初独有的“嫡庶神教”的现象。
清朝初年,满人极度重视嫡庶,庶妃或者侍妾生的庶子,是不计入排行的,也不被其他嫡子视为兄弟,唯有妻生的儿子被视为儿子,计入排行,获得高等爵位。不过满人不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是一夫多妻,除了皇后和嫡福晋之外,侧妃或者侧福晋也被视为妻,她们生的儿子也是嫡子,能计入排行。
本文的主人公硕塞,父亲是皇太极,母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赐给皇太极的侧妃,所以他也算是嫡子。皇太极的头4个儿子,一个是嫡长子豪格,两个虽是嫡子却夭折,另外两个是庶妃生的,在当时的满人眼里不算是正经儿子,不计入排行。所以实际排行第五的硕塞被同时代的人称为皇太极的次子,是顺治皇帝的“二哥”。这个身份,让他注定比其他的庶子更容易获得高等王爵,以及上战场立功的机会。
崇德八年(1643年),硕塞的父亲皇太极去世,硕塞6岁的弟弟福临在多方博弈下登上皇位,也就是顺治皇帝。第二年,硕塞的叔叔多尔衮率领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多尔衮也凭借着这份功劳,甩开同时摄政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成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也就是在这一年,16岁的硕塞被封为多罗承泽郡王,踏上了战场。顺治元年十月,硕塞跟随多尔衮的同母弟多铎南下作战,先在陕西和李自成对决,斩杀了诈降的马世尧,攻克潼关,进入西安。顺治二年,硕塞跟随多铎攻克南京,俘虏了弘光皇帝,灭了南明的弘光小朝廷。顺治三年,蒙古喀尔喀部反清,18岁的硕塞又和多铎一起远征塞外,率领大军疾驰两天三夜,大破敌军,大胜而归。顺治五年,硕塞再次出征,剿灭天津的土寇。同年年底,大同的姜瓖反清,一时之间,邻近11城纷纷响应。硕塞奉多尔衮的命令和英亲王阿济格等多个王爷一起围剿大同,因功晋升为承泽亲王。不过,这个亲王没有“和硕”的头衔,比真正的和硕亲王低一级别,算是个名誉亲王。
看硕塞的征战履历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基本上不是从征多尔衮的同母弟豫亲王多铎,就是从征多尔衮的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可以说硕塞就是被多尔衮一手捧起来的。所以在多尔衮去世并被清算之后,硕塞也被降为郡王。不过他毕竟是顺治皇帝的亲哥哥,也从来没有跟着多尔衮干过任何对顺治不利的事。顺治还活着的兄弟也没几个。所以硕塞很快就被亲政的顺治晋升为真正的和硕亲王,封号是“和硕承泽亲王”,并被顺治委以重任,先管理兵部事务,后成为议政王。哪怕顺治让他负责清算多铎的儿子,也就是多尔衮的侄儿多尼,他的态度并不积极,顺治也没有因此迁怒于他。不过,硕塞在多尔衮摄政时期南征北战,几乎没有歇过,但是在多尔衮去世之后,就再也没有上过战场,而是一直留在京城帮顺治皇帝处理朝政。
顺治十一年,硕塞因病去世,年仅27岁。他的长子博果铎继承了他的爵位,没有降级,依然是亲王,只不过封号改为“和硕庄亲王”。
庄亲王一脉是怎么被吃绝户的
硕塞是他们这一代爱新觉罗子孙里汉化程度比较深的,还擅长绘画,留下了《奇峰飞瀑图》《夏山图》这些广受清朝人好评的画作。他的儿子博果铎不像他一样南征北战,甚至一辈子都没上过战场,也没有多少干预朝政的记载,却继承了他的艺术天赋,成天写字画画,悠闲自在。相比之下,他的次子博翁果诺就差得远了。
根据清朝的规定,亲王的儿子,除了作为继承人的那一位之外,其他的儿子都只能获得一个基本爵位。但是博翁果诺作为硕塞的次子,却被特别加恩,被封为多罗惠郡王。但是康熙二十三年博翁果诺就因罪被削了爵位,成为一个闲散宗室。他的儿子们似乎和庄亲王博果铎的关系也不好,以至于博果铎一直生不出儿子来,却也从来没有向康熙或者雍正皇帝上奏过,要让博翁果诺的儿子们继承他的爵位。硕塞还有两个儿子,不过都早逝无子。
所以,等到雍正元年74岁的博果铎去世的时候,庄亲王一脉面临着没有继承人的危机。
根据当时皇室的普遍观点,虽然庄亲王博果铎没有儿子,但是这一脉亲王的始祖硕塞有孙子啊。这个亲王爵位本来就是封给硕塞的,当然要由硕塞的后代继承。雍正却另辟蹊径,把自己的十六弟允禄过继给博果铎为嗣,继承了庄亲王爵位。
当时的亲王爵位虽不像清朝建立之初那么金贵,只能靠军功获封,但也还没有滥发。康熙有24个序齿的儿子,在康熙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的却只有3个。就连雍正的同母弟,热门皇位候选人之一皇十四子允禵,虽然号称“大将军王”,但实际的封号也仅仅是一个贝子。允禄横竖已经无缘皇位,如果正常封赏似乎也没有封亲王的理由。他被过继给博果铎,一跃成为亲王,简直可以说是一步登天。
雍正厚待允禄是有理由的。康熙临终之前有没有指定下任皇位人选,雍正是怎么登基的,在史学界依然是一个谜团。而康熙去世的时候,允禄正在宫里值班,对雍正的顺利继位贡献颇多。
所以雍正用一个亲王爵位来答谢允禄。但是雍正在硕塞孙子尚在的情况下强行把允禄过继过去继承庄亲王爵位,无异于是吃绝户的行为,在宗室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宗室们纷纷指责雍正贪图庄亲王的爵位,而无视硕塞子孙的利益。舆论纷纷,雍正不得不发布上谕为自己辩解,大致意思是如果他要给弟弟封亲王的话,直接就可以封了嘛,何必跑去抢别人的呢,他把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真的只是不想让庄亲王家绝嗣啊。不得不说,雍正这话有点强词夺理了。虽然当时清朝爵位的降等袭爵制度还不规范,普通的亲王也不用降等,所以庄亲王这个爵位也还不是铁帽子王,乍看上去雍正也没占太大便宜。但庄亲王始祖硕塞的爵位是清朝开国之初封的,当时由于清朝初入关,王爷们通过打仗、圈地等获得了大量的家产,不是雍正时期封的普通亲王能比的。雍正把硕塞的子孙搁一边,硬把爵位给了自己的弟弟,对庄亲王一脉来说实在是过分了。
当然有人提出,根据康熙年间的一份奏折显示,给庄亲王博果铎过继皇子为嗣而不是让侄子继承爵位,很有可能是博果铎自己向康熙提出的。但雍正为自己辩解的时候没有提到这一点,所以我们暂且持保留态度。
庄亲王是怎么成为铁帽子王的
允禄继承庄亲王爵位的时候,庄亲王府除了因为多年积累,家产比较丰厚之位,也没有太特殊的地方。当时清朝的爵位继承制度还没有形成规范,在大多数情况下,亲王、郡王爵位都是不降等袭爵的,但是名字可能会改来改去。硕塞的承泽亲王传到儿子手里,被称为庄亲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爱新觉罗长房礼亲王的后人,传到乾隆朝的时候,甚至已经改了3轮称号了。而有的时候,皇帝看这个王爷或者王爷的继承人不爽,又有可能连降好几级袭爵,比如康熙皇帝的弟弟常宁是恭亲王,可是儿子袭爵的时候被连降两级,只是个贝勒。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见宗室越来越多,而大多数都是世袭罔替,朝廷的负担未免有点大,于是正式规范了爵位的传承制度,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降等袭爵制度,第一代是亲王,第二代是郡王,第三代是贝勒,以此类推。
但这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清朝的天下是宗室打下来的,清初这些以战功封王的亲王、郡王的含金量,和后世这些靠投胎封的王爵可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也降等袭爵,未免太可惜。加上乾隆中晚期,一直烦恼于在满人身上越来越看不到以骑射打天下的尚武精神了。于是为了表彰开国诸王们的功勋,也为了让满人不要忘记清朝的天下是怎么打下来的,乾隆又在清初开国诸王中,选了8个功劳比较大的,加上雍正时期恩封的怡亲王,一共9个王爵,让他们可以世袭罔替,子孙后代不必降等袭爵。这个名单一出,就引起很大的争议。因为雍正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功劳和那8个开国的大佬实在没得比,仅仅因为雍正特别偏爱他,留下过遗诏说子孙后代不得更改怡亲王系世袭罔替的待遇,所以乾隆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把他列入了铁帽子王名单里。怡亲王和清朝后来加封的4个铁帽子王,都是恩封的亲王。所以很多人也喜欢把开国的8个铁帽子王单拎出来,合称八大铁帽子王。硕塞这一脉的庄亲王,也在其中。
不过我们看前文介绍的硕塞的战功也发现,他的履历看起来很闪亮,实际上基本上是从征的副将,而没有多少独当一面的功劳。所以他的这个铁帽子亲王,严格来说也是含金量有限的。清初那些非铁帽子的亲王和郡王里,就有不少战功比他更大的。例如多尔衮的同母哥哥阿济格,从皇太极时期开始就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入关之后又灭了清朝最大的对手李自成,却因为造反而评不上铁帽子王;饶馀郡王阿巴泰,功劳和资历也远胜于硕塞,同样没有获得爵位世袭罔替的待遇。
硕塞之所以能成为铁帽子王,还是和他的出身有关。硕塞的父亲,是清朝的实际建立者,清朝第一个正式称帝的清太宗皇太极。皇太极生儿子比较晚,早年的儿子夭折也比较多,以至于他的儿子们,赶上了清朝开国那一拨立功的,就只有长子豪格和第五子(清朝人视为次子)硕塞了。而功劳真正够得上铁帽子王的,只有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儿子里,能够硬捧上去的,也只有一个硕塞了。
另一方面,继承硕塞爵位的,是雍正的亲弟弟,乾隆的亲哥哥允禄,而允禄在雍正、乾隆两朝也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辅政作用的,是雍正和乾隆最器重的宗室之一。两相权衡之下,乾隆还是硬生生地给硕塞一脉塞了个铁帽子王。也就是因为这样,乾隆没有把庄亲王的爵位还给硕塞的子孙,而只是给硕塞的后人封了个可以世袭罔替的低等爵位奉恩将军,算是作为补偿。硕塞也没有像其他铁帽子王一样配享太庙和入选盛京贤王祠,反倒是前文提过的战功大于硕塞,但是因为出身不够而没有成为铁帽子王的阿巴泰,名列盛京贤王祠当中。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庄亲王一脉没有被雍正吃绝户,而是正常传承给硕塞的子孙,还不一定能成为铁帽子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