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山立春习俗大揭秘!
香港&中山立春习俗大揭秘!
2025年2月3日,农历乙巳蛇年正月初六,今春第一个节气立春到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了,天气就暖和了吗?立春除了吃春饼,还有哪些习俗?
立春:春天的序曲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古籍《群芳谱》中说:“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此时,东风轻拂,冰雪消融,虽然依旧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天气逐渐和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
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此时,东风轻拂,冰雪消融,虽然依旧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天气逐渐和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
香港与中山的立春习俗
在香港和中山,立春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活动。
咬春:舌尖上的春天
“咬春”是立春时的一种重要民俗。人们会制作春饼、春盘等食物,来迎春、庆春。立春节气来临,人们将生菜、春饼等放置在盘子里,称作“春盘”,取迎春之意,并赠送给亲朋好友。据传,“春盘”源自汉魏的“五辛盘”。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郑艳说,某种意义上,“咬春”就是吃一些新鲜的蔬菜等物,感受春天的气息,除了各种蔬菜汇集的“春盘”,还有“春饼”。此外,萝卜也是“咬春”的食物。
打春:鞭打春牛迎春来
立春是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古代民俗也流传下了“鞭打春牛”的传统。打春牛(打土牛、打春、鞭春),唱春歌,盛行于唐、宋两代。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春牛民俗得到流传,成为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春耕牛耕地时,一般是一头耕牛或者两头耕牛来拉犁耕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二牛抬杠”。鞭春牛是立春的活动之一,更是春耕伊始的标志,最初的鞭春牛用的是真牛,后来改为土牛,到了清末时期又改用纸牛,用竹为骨架,外面糊上纸。在清代立春当日,要将泥塑的春牛从午门抬入宫内,百官用彩仗鞭牛,寓意催促老牛下地耕田,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还可以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
赏花:春色满园关不住
立春时节,天气转暖,枯柳生烟,柳眼渐醒。在北京的各大公园里,梅花、蜡梅、樱花等花卉竞相绽放,为游客送上新春祝福。
- 颐和园:第十四届“傲骨幽香”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在颐和园拉开帷幕,在畅观堂、耕织图水操学堂景区,百余盆梅花、蜡梅竞相绽放,为游客送上新春祝福。
玉渊潭公园:举办第二届室内樱花展,展览展出十余种樱花,其中还有从武汉园科院引种的四个国樱系列新品种:楚后、楚霞、楚锦和楚舞。
中山公园:唐花坞举办“唐花传韵 春暖花坞”迎新春传统花卉精品展。此次花展陆续展出“唐花”20余种150余盆,同时搭配展出节日精品花卉1000余盆,让市民游客在隆冬可以一次看够不同造型、各具韵味的特色花卉。
国家植物园:第三届兰花展正在盛大开展。热带展览温室(万生苑)是本次兰花展的主展区,以热带兰花为主,分为“锦绣华章”“一路繁花”“春满庭芳”“幽谷兰境”和兰花精品区五个主要景区,布展面积3000余平米,共展示500余种(含品种)万余株兰花和各种年宵花卉。
立春养生小贴士
立春时节,人体阳气开始上升,但此时仍处于冬末春初的过渡期,身体机能尚未完全适应气候变化。因此,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帮助身体更好地调整状态。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豆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预防春季常见病。
此外,根据中医建议,春季养生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 起居调养: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节奏,同时做好保暖防寒
- 饮食调整:多吃辛甘温性食物(如山药、韭菜),少吃酸味食物
-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情绪,可通过听音乐等方式放松
立春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让我们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开启充满希望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