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团队新突破:人工熊胆粉替代天然熊胆
张伯礼团队新突破:人工熊胆粉替代天然熊胆
近日,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团队与药物所庾石山研究员团队在人工熊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成功创制了化学组成高度一致的人工熊胆粉,其有效性与引流熊胆相当,安全性良好且质量更稳定可控。这一突破有望解决熊胆供应问题,促进动物保护及其福利,为濒危药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熊胆粉是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之功效,其入药可查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代甄权的《药性论》。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熊胆具有保肝利胆、抑菌、抗氧化抗炎、溶石防石、镇咳祛痰、降血脂、抗肿瘤、抗惊厥、抗细胞凋亡、抗血栓、抗过敏、减肥降脂、明目、降血糖、助消化等药用功能。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含“熊胆”字样的中成药有129种,如熊胆川贝口服液、复方熊胆滴眼液、熊胆救心丸和熊胆舒肝利胆胶囊等,而含UDCA产品47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有15种含熊胆粉的中成药,含UDCA的有206种。现代临床研究证实含熊胆的药物可用于治疗胆石病、胆囊炎、肝炎、急性脑中风、青光眼、角膜炎、痔疮、鼻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高脂血症等疾病。
然而,熊胆资源有限且存在伦理争议。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隶属于食肉目熊科,主要分布在伊朗东南部,穿过南亚和东亚,向北到达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远东。但过去几十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栖息地大量退化和丧失,以及黑熊药用价值被不断开发利用,亚洲黑熊野外数量锐减。198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黑熊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严禁野外猎捕。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再次将亚洲黑熊列为易危(VU)。
为解决这一问题,张伯礼团队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成功创制了与天然熊胆粉化学组成高度一致的人工熊胆粉。研究显示,人工熊胆粉不仅在化学组成上与天然熊胆粉高度一致,而且在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上也表现出色。更重要的是,人工熊胆粉的安全性良好,质量更稳定可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保障。
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药监局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制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将熊胆粉列为现阶段重点支持的珍稀濒危中药材之一。公告提出,支持将临床急需的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究纳入相关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可作为中医药科技成果进行登记,符合条件的向国家推荐相关奖励。同时,对研制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按照“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的原则,做好注册服务。对临床定位清晰且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制注册申请实行优先审评审批。
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熊胆供应问题,也为濒危药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人工熊胆粉的成功研制将为其他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替代品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