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春晚分会场: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视觉盛宴
布达拉宫春晚分会场: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视觉盛宴
除夕之夜,当全国人民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春晚的开始时,一个特别的分会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海拔3650米的高原上,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前,一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视听盛宴正在上演。
舞台设计:同心圆里的守望相助
舞台设计是整个演出的基础。舞美设计师唐勇介绍,这是春晚首次在拉萨设立分会场,舞台搭建在布达拉宫广场,采用了独特的同心圆造型。“同心圆象征着西藏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情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主题。”唐勇说。
舞台后面的条形屏设计别具匠心,它既像连绵的山脉,又似蜿蜒的河流,更像一条洁白的哈达。这样的设计不仅呼应了西藏“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地理特征,也寄托了藏族儿女对全球华人的新春祝福。
灯光设计:山脉造型里的团结寓意
灯光设计是营造氛围的关键。灯光设计师张帅帅表示,灯光设计采用了山脉造型,这不仅是对西藏自然景观的呼应,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连绵的山脉象征团结和统一,与春晚‘团圆、团聚、团结’的主题相呼应。同时,配合布达拉宫背景以及其他象征民族团结的元素,如哈达、盘长结等,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凝聚力。”
山脉造型的灯光作为舞台的背景光,与前景的演员、舞台道具等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舞台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让整个演出更加生动立体。
节目编排:三段式结构里的文化盛宴
整场演出以歌舞为主打元素,主体节目由“幸福之花”“美丽之花”“团结之花”三个段落组成,展示了西藏38种非遗,将西藏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极致浓缩后华丽地传递给观众。
开场歌舞《飞弦踏春》是国家级非遗,早在2007年便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76岁的西藏扎念琴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扎西多吉带领400余名男女老少进行演出,用30秒的时间惊艳了全世界。
歌舞节目《鼓潮》更是将热巴鼓、背鼓、腰鼓、斯马卓这四种西藏非遗舞蹈融合在一起,场面气势恢宏,给观众带来一种独特而震撼的视觉盛宴。
设计团队:清华美院的匠心之作
整个拉萨分会场的标识设计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磊教授团队完成。设计以“春晚·扎西德勒”为主题,画面中心是雄伟的布达拉宫,后面衬着皑皑雪山,展现了西藏壮美风光;设计整体是一个圆,象征团结、圆满,圆的四周融入的是古老的长城纹样,象征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飘舞的洁白哈达穿梭在五色盘长结之间,寓意中华民族永结同心,永恒吉祥;格桑花娇艳绽放,洋溢生机;大红灯笼高悬,为节日增添浓郁喜庆氛围。
这场视觉盛宴背后,是无数设计者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他们克服高原反应,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将西藏独特的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布达拉宫分会场的成功,不仅是对西藏文化的致敬,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进步的美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