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新颜:龙门石窟AR复原开启文化遗产保护新篇
科技赋新颜:龙门石窟AR复原开启文化遗产保护新篇
在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一尊残损的观世音造像正在通过AR技术焕发新生。游客只需用手机扫描,就能看到一尊完整的观世音造像,并获取相关介绍。这尊通过数字技术虚拟复原的石质造像,不仅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也为文物保护和展示提供了新的思路。
龙门石窟研究院的这一创新实践,融合了三维数字化技术、颜色检测分析技术以及传统雕塑艺术,实现了对众多雕像的造型和色彩虚拟复原。这种数字化保护方式,不仅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活”起来,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1400余年的营造,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这些石刻造像不仅是皇家贵族精神寄托的载体,更展现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水平。
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加大了对精品院藏文物和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力度。除了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对石窟进行三维数字化扫描,还通过数字博物馆进行远程传播和展示。这种数字化保护方式,不仅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活”起来,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事实上,AR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例如,大英博物馆推出的AR导览应用,使观众可以在参观过程中,通过扫描展品获取详细的文字说明、音频讲解和三维模型展示。法国卢浮宫同样积极应用AR技术,观众可以通过AR导览应用,观看到虚拟重建的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了解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故事。
在中国,敦煌莫高窟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全球共享,让世界各地的民众足不出户就能观赏洞窟内的壁画、雕塑。圆明园则完成了1:1数字模拟搭建,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呈现圆明园的时空变化,在遗址现场用数字投影技术重现当年万园之园的盛景。
这些数字化保护项目,不仅让文化遗产以更可近、可感的数字化形态呈现,也推动了文物事业的创新发展。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在2024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国际论坛上所说:“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为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然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跨专业的合作与国际间的交流。正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主席富尔维奥·里瑙多所言:“数字技术的确可以帮助人们便捷快速记录文化遗产信息,但也要注意不能一味依赖技术。因为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工作,需要经济、管理、工程、考古等各方面人员的跨专业合作,也需要加强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AR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