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敦煌:樊锦诗带你穿越千年壁画
数字敦煌:樊锦诗带你穿越千年壁画
“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敦煌。”这句话出自樊锦诗,一位将毕生奉献给敦煌莫高窟的学者。从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她便扎根敦煌,见证了这座千年石窟从荒凉到繁华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樊锦诗首次接触到“数字敦煌”的概念。当时,她在美国访问,看到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数字化项目,深受启发。她意识到,数字化技术或许能为莫高窟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可能。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樊锦诗带领团队完成了对莫高窟492个洞窟的高清影像采集和虚拟漫游制作。这项工程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摄影测量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被精确记录。
如今,游客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欣赏到这些跨越千年的精美壁画和雕塑。比如,西魏第285窟是现存最早有明确建窟纪年的石窟,通过VR技术,游客可以“走进”洞窟,360度自由探索,甚至“飞升”到窟顶,与“雷公”等“众神”云端飞越,一同奏响天乐。
“数字敦煌”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档案库,更是一个集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和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它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访问石窟高清图像及全景漫游节目,提升了文化共享的广度和深度。
据统计,“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已在全球78个国家获得超过2200万人次的访问。它不仅为普通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游览方式,更为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通过这个平台,研究者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壁画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可以进行跨时代的对比研究。
“数字敦煌”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基于这些数字化成果,敦煌研究院开发了60余种文化衍生品,包括数字展览、文创产品等,既传播了文化,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数字敦煌”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数字化技术,文物信息得以永久保存,即使未来实体文物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受损,其文化价值也能通过数字形式得以延续。
樊锦诗曾说:“我们做的研究必须经得起后人的检验。”“数字敦煌”正是这样一项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工程。它不仅让千年壁画重获新生,更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