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时节如何养生防病?西苑医院专家支招
立春时节如何养生防病?西苑医院专家支招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节日。民间有"躲春"的习俗,认为在这一天,某些特定人群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躲避可能的不利影响,以求得一年的平安和顺利。
什么是"躲春"?
"躲春",又称"打春",是中国民间一种流传已久的习俗。其核心是在立春这一天,通过避免外出、保持安静等方式,躲避可能的不利影响。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古代中国,古人认为立春是太岁交位之时,气场变化会对某些人的运势产生影响。
哪些人需要"躲春"?
犯太岁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岁"指的是代表年岁的木星。每年太岁所在的位置被称为"岁破",与岁破相对的方位则被称为"冲太岁"。犯太岁的人在这一年里可能会遭遇诸多不顺,因此需要格外注意。
年龄逢九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被视为一个特殊的数字,因为它与"久"谐音,寓意着长久。然而,在命理学中,年龄逢九的人却可能遭遇一些不顺心的事情。
属相相冲的人:根据生肖的相生相克原理,每个生肖都有其对应的相冲、相害、相刑生肖。例如,属蛇的人与属猪的人相冲,属猴的人与属虎的人相刑等。
体弱多病的人:这些人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引发身体不适或情绪波动。
容易过敏的人:春季是过敏高发季节,对于容易过敏的人来说,立春时节需要特别注意。
如何"躲春"?
"躲春"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
待在家里,避免外出:这是最直接的"躲春"方式,特别是避免在立春时刻外出。
避免冲突和争吵: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情绪波动。
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可以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来实现。
佩戴寓意吉祥的饰品:如红绳、铃铛等,以驱邪避凶、保佑平安。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也是躲春期间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躲春"的科学原理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躲春"习俗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气候变化:立春时节,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容易引发疾病。因此,体弱多病的人需要特别注意保暖和休息。
心理暗示:通过"躲春"这种仪式感强的行为,人们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安全感,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压力。
健康生活方式:"躲春"期间,人们往往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等,这些都有助于身体健康。
现代医学建议
结合现代医学观点,立春时节的养生建议包括:
保暖防寒:立春时节正处于冷暖空气交汇时期,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无常。此时是流感、肺炎、哮喘的高发期,高血压患者易突发中风、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对于体质虚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要预防"春寒病"的发生,应遵循"春捂"的原则,注意防寒保暖,适量增减衣物,婴幼儿、老人、孕产妇更应如此。
合理饮食:春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酸味食物,多吃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如韭菜、葱、蒜、豆豉、蘑菇、鸡肉、牛肉、大枣、牛奶、蜂蜜、香菜等。同时,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摄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适度运动:随着气温回升,立春后人们要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这样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有利气血运行。但因为立春后天气乍暖还寒,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如可以去户外散步、晒太阳、打太极,让气血通畅,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提高免疫力。
调整情绪:春季养阳重在养肝,调理情志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春季要学会"躲开"愤怒、烦躁、焦虑。除了心情平和之外,还应做到开朗豁达,以使肝木坚实、肝气顺达。当按捺不住要发火时,最好做几个深呼吸,暂时离开争吵现场。春季还可以养养花草,以保持心情愉悦。
"躲春"习俗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躲春"习俗虽然带有一定的传统色彩和地域差异,但它们都体现了古人对天文、历法和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看待这些习俗,并在传承和发扬中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