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入侵中国:危害与防控
红火蚁入侵中国:危害与防控
红火蚁,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入侵蚂蚁,已成为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入侵物种之一。近年来,红火蚁在我国南方多省区扩散迅速,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专家们揭示了红火蚁难以防控的原因及其危害。
红火蚁的危害
红火蚁对入侵地区的农林业生产、人身健康、生态系统等均构成严重威胁。被红火蚁叮咬后,会用上颚钳咬皮肤,用尾部鳌针刺入并释放毒液,被叮蜇处会有火灼般的疼痛感,继而出现红肿化脓,个别过敏体质者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红火蚁不仅影响农林业生产,还会破坏电力、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从长远来看,它还会破坏生态平衡,攻击地栖性昆虫、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等,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
红火蚁的防控难点
红火蚁繁殖力极强,一个成熟的蚁巢个体数量可达几十万只,且一个蚁巢往往有多个蚁后,每只蚁后每天产卵可达上千枚。红火蚁的传播扩散途径主要分为人为传播和自然扩散。人为传播一般通过园艺植物、草皮、土壤、车辆运输、农机设备等传播。自然传播主要包括红火蚁的繁殖蚁婚飞扩散、随水流扩散及蚁巢分巢和搬迁。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数据统计,2016年,红火蚁入侵11个省份的281个县(市、区),到2023年,数据变化为12个省份的625个县(市、区),7年新入侵344个县市区,其扩散速度仍然很快。
专家建议的防控措施
专家提示,被红火蚁叮咬后可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被叮咬部位,可使用含类固醇的外敷药膏来止痒。若是有过敏病史,如出现全身性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或过敏反应严重时,必须尽快送至正规医院就医。
消灭红火蚁要坚持防控与阻截并重,杀死蚁巢深处的蚁后才是关键。目前红火蚁的防治存在很多误区,互联网上流传的喷药、火烧法、烟熏法、炮炸等方法,不仅难以彻底根除红火蚁,而且极易引起人为迁巢并扩散,导致越“防”越多。
红火蚁防控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除了提升红火蚁生物学研究和高效防控技术的水平,还需要建立起多部门协同作战的联防联控机制,推出全国性的红火蚁防控指导方案。红火蚁防控涉及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水利等多个部门,防控的“最后一米”是关键,需要联合协作,各负其责,才能有效清除。
专家表示,绿化苗木及草皮异地调运是红火蚁疫情远距离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应加强对带土植物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植物及其产品调出要严格把关,才能从源头上阻截红火蚁的扩散蔓延。
公众如何参与防控
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提高警惕,学会识别红火蚁及其巢穴。红火蚁的蚁巢一般呈土丘状,高10-30厘米,直径20-50厘米,内部结构为蜂窝状。如果发现疑似红火蚁巢穴,切勿自行处理,应立即联系专业部门进行清除。
在红火蚁发生区域生活或作业时,需要充分做好防护,戴上手套,穿长筒雨靴。不要在红火蚁发生区较长时间活动、停留,不要触碰蚁巢、蚁道和外出觅食的工蚁。如果发现红火蚁爬到身上,要迅速拍掉或抖落。
春季是红火蚁的活跃期,外出时要注意避免被红火蚁咬伤。大家在外出游玩、登山扫墓时,应尽量穿长裤、长袖、高腰鞋和穿长袜,必要时可以考虑穿雨靴,做好防护措施,预防红火蚁叮咬裸露皮肤或爬到身上。
红火蚁的入侵和扩散是一个严峻的生态问题,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积极参与到红火蚁的防控工作中来,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