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梗“入侵”校园,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
网络梗“入侵”校园,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
“栓Q”“泰裤辣”“芭比Q”……当这些网络梗频繁出现在中小学生的日常交流甚至作业中时,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象:网络梗正在悄然“入侵”校园。
网络梗“入侵”校园,现象令人担忧
在北京某中学,初二英语老师王倩(化名)曾被一个学生的一声“厚礼蟹”弄得一头雾水。她事后才反应过来,这是英文holy shit的音译,意为“天啊”“见鬼了”。更让她惊讶的是,这种老师们不太熟悉的“好玩”的词,在学生之间似乎很流行。
在陕西西安,一位小学四年级班主任任璐(化名)也对学生玩“梗”的行为感到头疼。她发现,一些学生用得太频繁了,不懂网络用语的人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有的学生甚至在作文中写道“完了,芭比Q了,这下我们都玩完”。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根据《法治日报》的报道,这种玩“梗”行为在中小学生之间十分普遍。他们会在日常交流时频繁使用网络黑话、谐音“梗”,甚至将其带入课堂作业中。这种不分场合地玩“梗”有时严重影响课堂秩序。
网络梗泛滥,影响不容忽视
网络梗的泛滥,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能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受访者普遍认为,网络“烂梗”会导致词汇乱用、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甚至影响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养成。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指出,这些网络用语往往内涵空洞,语义歪曲,用词用字极不规范,且低级趣味盛行。青少年如果长期盲目模仿、传播这些网络“梗”,无论是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锤炼还是价值观的塑造,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更令人担忧的是,网络黑话和谐音“梗”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这种被污染的语言环境中,容易消解学校教育培养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自律,极易滋生校园欺凌和暴力冲突等不良行为。
多方联动,共同应对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海南省教育厅率先行动,印发《关于做好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通知要求学校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
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网络语言规范之星”评选、网络语言净化志愿服务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发现并纠正不规范网络语言。同时,建立校园网络语言规范使用制度,明确师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基本规范。
家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在网络上接触的内容,帮助孩子辨别不好的“梗”,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册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语言环境。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网络平台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管,避免低俗、不规范用语的传播。媒体可以发挥引导作用,传播规范语言使用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和成长环境。
家长和教师,如何正确引导?
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家长和教师首先要了解网络梗的含义和背景,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培养批判性思维:教育孩子辨别网络梗的优劣,避免盲目跟风。
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孩子认识到语言的规范使用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积极的表达方式。
丰富课外生活: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艺术等课外活动,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建立良好沟通:与孩子保持开放的对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及时纠正不当用语。
网络梗的流行是互联网时代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培养健康积极的表达方式,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的语言环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