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招募“野猪猎人”:一场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平衡探索
西吉县招募“野猪猎人”:一场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平衡探索
2024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一则招募“野猪猎人”的公告,计划猎捕县域内300头成年野猪,并对猎捕队伍进行公开报名遴选。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人们开始思考在保护生态环境与保障人类利益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
野猪泛滥成灾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长,其中野猪数量的激增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据西吉县林业和草原局统计,目前该县野猪种群数量约为1.6万至2.4万头,平均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42至3.14头。这些野猪频繁出没于农田和村庄,通过啃食、践踏等方式破坏农作物,导致农民减产甚至绝收。据统计,仅2024年8月,就有6亩玉米地被野猪毁坏,而在一些重灾区,几乎所有田地都遭受了野猪的侵害,每年损失的瓜果蔬菜及粮食产量多达8万斤左右。
野猪不仅破坏农作物,还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它们性格凶猛,繁殖力强,且缺乏天敌,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在其他地区,野猪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例如,2024年10月,杭州建德市一头160斤的野猪毁物伤人;同年10月27日,南京南站一头野猪冲进高铁轨道,与列车发生碰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街甚至发生野猪袭击致老人重伤的事件。
猎捕政策出台
面对野猪泛滥的严峻形势,西吉县决定采取猎捕措施。根据公告,此次猎捕的目标为全县19个乡镇集体林区和9个国有林场林区内的成年(40公斤以上)野猪,计划猎捕数量为300头。项目预算总额为72万元,每头野猪补偿2400元。
猎捕工作要求严格,猎捕队伍必须配备无人机、红外相机、猎犬、猎夹等专业设备,并采用投食诱捕、围网、笼捕等科学方法。每头被捕获的野猪都需要有现场视频和照片记录,并填写详细的猎捕工作日志。此外,猎捕过程中严禁对其他野生动物造成伤害。
猎捕工作现场
猎捕工作自2024年10月开始,持续了10天时间。猎捕队伍由当地村民组成,他们熟悉地形和野猪习性,具备丰富的猎捕经验。每支队伍配备40多只猎犬,其中具有捕猎技巧的头犬价格在2万元至10万元不等。此外,无人机、热成像设备等高科技装备也被广泛应用。
猎捕过程通常在夜间进行。猎捕队员首先使用热成像无人机定位野猪位置,然后释放猎犬进行围捕。当野猪被控制住后,猎捕人员上前补刀,确保其死亡。被捕获的野猪随后被送往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包括称重、消杀、下坑等步骤,整个过程严格遵守技术规范。
专家观点:平衡保护与猎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专家组成员、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张明海指出,野猪被调出“三有”名录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捕杀。野猪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对维持森林群落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猎捕措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急举措,必须在科学评估和严格监管下进行。
中国林科院自然保护地研究所所长金崑强调,野猪泛滥是生态保护成效的体现,但也暴露出生态平衡的新挑战。他建议加强监测预警,主动预防,同时完善保险补偿机制,减少群众损失。目前,多地已开始探索野生动物致害保险,如江西省推出了7种相关保险产品,福建省在政策性保险基础上开发了商业性野猪侵害农作物种植保险,浙江省则实现了野猪致害保险全覆盖。
对比分析:各地猎捕政策
西吉县的野猪猎捕政策并非孤例。2022年,陕西渭南也曾招募“野猪猎人”,每头野猪奖励2500元;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则由惠民狩猎队实施控制性猎捕,按10元/斤标准收购;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也成立了首支野猪狩猎队。这些措施表明,野猪泛滥已成为全国性问题,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未来展望: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野猪泛滥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和人类利益。一方面,通过科学猎捕控制野猪数量,减轻对农作物的破坏;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减少农民损失。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探索可持续的野生动物管理方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西吉县的野猪猎捕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反映了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通过科学管理和政策创新,我们有望找到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保障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