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从演员到战士的蜕变之路
《蛟龙行动》:从演员到战士的蜕变之路
“蛟龙出海,雷霆万钧!”随着这句震撼人心的台词,《蛟龙行动》这部备受期待的军事动作大片即将在春节档与观众见面。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这部电影不仅在题材上实现了突破,更在制作规模和艺术追求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严苛训练:从演员到战士的蜕变
为了真实还原海军特种部队的风采,影片在开拍前就对演员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训练。这次训练的强度和难度超乎想象,不仅要完成体能、搏击、枪械等基础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潜水技能。
演员于适回忆起训练时说:“电影里加入了很多潜水元素,对我们每一位演员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为了达到影片要求,演员们接受了近乎严苛的军事级别训练。训练内容包括限制潜水、自由潜水、水下空间障碍物、隐藏约束封闭操作环境,以及模拟沉没潜艇的救援行动等。这些训练项目都是由专业潜水教官指导,据说这位教官也是两栖作战特种兵的培训教官。
在训练过程中,教练会模拟实战环境,为演员们制造各种障碍。比如在黑暗中突然拔掉氧气罐、摘掉面镜,让演员们在视线模糊的情况下学会应对突发状况。这种“偷袭式教学”让演员们时刻保持警觉,也培养了他们面对危险时的冷静与坚韧。
经过系统的训练,所有参与水下戏份的演员都拿到了专业潜水证书EID(极端危险环境下潜水及水下作战计划)。这种证书可不是普通的潜水证,它要求潜水员能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完成水下作战任务,可以说是非常专业的军事潜水认证。
水下拍摄:挑战极限的勇气
水下拍摄是《蛟龙行动》的最大亮点,也是最大的挑战。为了追求真实感,导演林超贤决定采用实景拍摄,而不是使用特效。这意味着演员们不仅要面对真实的水下环境,还要在复杂的装备和恶劣的条件下完成高难度动作。
在水下拍摄时,演员们不仅要克服水压和黑暗带来的不适,还要在没有装备或装备受损的情况下完成任务。比如在一场救援戏中,演员蒋璐霞饰演的佟莉就被压在巨型管道下,氧气耗尽,身上的装备浸水后重达70多斤,几乎无法动弹。回忆起这场戏,蒋璐霞坦言:“那种恐惧感到现在想起来还是会起鸡皮疙瘩。”
为了捕捉最真实的画面,导演林超贤亲自下水拍摄,甚至采取90度倒挂的方式进行拍摄。这种执着和敬业精神也感染了整个剧组,演员们纷纷表示:“导演都这么拼,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真实爆破:危险中的艺术追求
除了水下拍摄,影片中的爆破场面也是重头戏。为了追求真实感,剧组采用了大量真实爆炸,而不是依赖特效。演员们需要在距离爆炸点仅十几米的地方完成动作,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有一场戏中,演员黄轩和于适需要在50个炸点的包围下完成一场激烈的打斗。由于只有一次拍摄机会,演员们不仅要克服对爆炸的恐惧,还要确保动作的精准和连贯。于适回忆说:“一方面担心会被炸到,另一方面又怕连累搭档,压力真的很大。”
巨型道具:1:1还原的震撼
为了打造真实的潜艇场景,剧组在青岛拍摄基地搭建了四艘1:1的潜艇模型,每艘长达120米。这些潜艇模型不仅外观逼真,内部结构更是精细到每一个仪表盘、每一个螺丝钉。
演员黄轩第一次看到这些潜艇时惊叹道:“我们全部人都傻了。每一个舱室我们去参观,做得太逼真了,每一个角落都经得起拍,每一个按钮按下去都有反应。”就连经验丰富的摄影师鲍德熹也为之震撼,专门为潜艇内部设计了一套摄影设备。
尖端装备:展现国之重器
影片中展示了大量先进的军事装备,如单兵飞行器、机器狗等,这些都是在珠海航展上亮相过的尖端科技。这些装备的加入不仅提升了影片的科技感,更展现了中国海军现代化的实力。
从演员的训练到拍摄的艰辛,再到制作的精良,《蛟龙行动》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新高度。正如导演林超贤所说:“我为什么筹重金拍《蛟龙行动》?因为中国电影需要《蛟龙行动》这样的重工业电影。”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动作大片,更是一次对中国海军现代化实力的展示,让我们期待这部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作品在春节档的精彩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