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恒汇志与中安科:一段充满波折的资本传奇
中恒汇志与中安科:一段充满波折的资本传奇
中安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安科”)与控股股东深圳市中恒汇志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恒汇志”)之间的关系,堪称中国资本市场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从2013年的借壳上市,到2014-2016年的财务造假风波,再到如今的重整转型,这段充满戏剧性的商业故事,见证了中国安防行业的发展变迁。
借壳上市:中恒汇志的资本运作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2013年。彼时,中安科的前身是成立于1990年的飞乐股份,作为沪深两市著名的“老八股”之一,其主营业务为扬声器和音响。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业务逐渐式微,但飞乐股份却拥有一个宝贵的上市“壳”资源。
正是看中了这一机会,中恒汇志决定通过借壳方式实现上市。2013年,飞乐股份以28.59亿元的价格,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中恒汇志持有的中安消100%股权。这一交易完成后,飞乐股份的主营业务转变为安防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控股股东变更为中恒汇志,实际控制人也由上海市国资委变更为涂国身。
财务造假:合作中的阴影
然而,这场看似完美的资本运作很快暴露出问题。2014-2016年间,中安科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安消技术有限公司(中安科的全资子公司)在借壳重组过程中存在严重虚假陈述:虚增资产评估金额15亿元,虚增收入5515万元,虚构盈利预测等。
这一丑闻不仅导致中安科股价暴跌,也引发了投资者的集体诉讼。中安科、中安消技术、中恒汇志分别被处以40万元、60万元、60万元罚款,中恒汇志实控人涂国身被处以30万元罚款和10年市场禁入。招商证券作为独立财务顾问,也被证监会处以“没一罚一”的行政处罚,共计被罚没6300万元。
重整旗鼓:转型与突破
面对困境,中安科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2022年6月,债权人向武汉中院申请破产重整;同年11月,武汉中院裁定受理中安科破产重整案。此后,中安科在17日内完成12亿元投资款收取、股票划转、现金清偿或提存、留存等事项,化解上市公司债务38.56亿元。2022年12月23日,武汉中院裁定公司重整计划执行完毕。
重整后的中安科将主营业务聚焦于安保综合运营服务、智慧城市系统集成、智能安防产品制造三大领域。202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对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的相关诉讼累计计提负债金额达11.8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安科近期因涉及“低价+信创”概念,股价接连涨停,截至2024年11月18日已创下8天7个涨停板,股价由2.73元/股涨至5.18元/股,最新市值为149亿元。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安科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公司营业收入为20.42亿元,同比增长4.55%。虽然归母净利润为1068.95万元,同比下降65.22%,但这一成绩在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已属不易。公司与华为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在智能交通和智慧医疗领域持续布局,显示出其在科技浪潮中的发展潜力。
然而,中安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公司明确表示目前没有算力相关业务,宜兴项目公司刚设立,尚未取得资质,尚未开始建设,没有相关技术和人员积累,主营业务尚未开展,营业收入和利润均为零,后续投资和规模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此外,公司控股股东的业绩承诺追偿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中安科的故事,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传统制造业到高科技安防,从财务造假的低谷到重整旗鼓的转型,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中恒汇志作为控股股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战略眼光和决策魄力值得称道。然而,中安科的未来之路仍需谨慎前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将是公司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