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甲秀楼:贵阳400年文化地标的历史传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甲秀楼:贵阳400年文化地标的历史传奇

引用
百度
6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6%98%8C%E9%98%81%E5%92%8C%E7%94%B2%E7%A7%80%E6%A5%BC/12592987
2.
http://gz.people.com.cn/n2/2025/0110/c394148-41104138.html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B2%E7%A7%80%E6%A5%BC/412694
4.
https://www.nanming.gov.cn/zjnm/whzl/wwgj/202402/t20240226_83844711.html
5.
https://www.nanming.gov.cn/zjnm/lsyg/202409/t20240925_85752978.html
6.
https://hk.trip.com/moments/poi-the-jia-xiu-pavilion-heritage-landscape-area-80124/

甲秀楼,这座被誉为“黔南第一楼”的古建筑,静静地矗立在贵阳市南明河上,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历经400多年的风雨洗礼,甲秀楼不仅是贵阳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中国十大名楼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01

历史变迁:一座楼的沧桑岁月

甲秀楼的建造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为了培文运、振文教,在南明河中修建堤坝防洪,并在涵碧潭附近垒石作奋鳌状,即“鳌矶石”。鳌矶石上建一座高楼,寓意“独占鳌头”,以鼓励黔贵学子勤奋学习,建功立业。

然而,这座承载着美好寓意的楼阁命运多舛。据史料记载,甲秀楼在历史上曾多次毁坏、重修。最早的一次毁坏发生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当时云贵总督朱燮元将其重修并改名为“来凤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贵州巡抚田雯再次重建,并恢复了“甲秀楼”的原名。现存的甲秀楼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按照清宣统年间的样式重建的。

02

文化内涵:科甲挺秀的人文象征

甲秀楼的名字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甲秀”二字,取“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意。据史料记载,贵州在未建甲秀楼之前,未曾出过状元。而甲秀楼建成后,人文蔚起,向学之风日盛,明清两代创造了“一武两文三状元”“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的骄人成绩。其中最著名的是夏同龢,他不仅是中国唯一的状元兼留学生,还曾得到慈禧太后的恩准,在紫禁城中骑马前行,荣耀至极。

甲秀楼不仅是科举文化的象征,更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楼内保存有清代碑刻和名人题咏,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末贵阳楹联大家刘蕴良的《甲秀楼长联》,与昆明大观楼长联、成都望江楼长联并称为中国名胜古迹三大长联。此外,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美术家刘海粟等都曾到访甲秀楼,并留下赞美之词。

03

建筑特色:巧夺天工的工艺之美

甲秀楼是一座三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阁楼式建筑,飞甍翘角,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整座建筑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朱梁碧瓦,气势雄伟。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名“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浮玉桥的工艺精湛,造型独特。一般的桥梁桥孔大小一致,而此桥从北至南的桥孔,一个比一个大,南岸高阜最大的圆拱,颇有江南水乡单孔石桥的韵味。桥面中线不在一条直线上,从空中俯视呈微“S”形。浮玉桥原长100多米,因埋去两孔,现长92米,宽7米,为贵阳城区最长的桥。建成后虽经无数次洪水冲击,从未损毁,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04

现代保护: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2006年6月,甲秀楼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甲秀楼,不仅是贵阳市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景区。甲秀楼景区包括浮玉桥、涵碧亭、水月台、“城南胜迹”牌楼、翠微园等古建筑群,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甲秀楼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璀璨夺目。楼顶的铜铸宝顶金碧辉煌,倒映在南明河中,与两岸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正如刘海粟所赞:“山吐晴岗翠欲流,一泓涵碧剪新绸,南天风物多灵气,占尽春光甲秀楼。”

甲秀楼,这座见证了贵阳400多年历史变迁的古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了贵阳乃至贵州的一张亮丽名片。它不仅是一座楼,更是一部浓缩的贵州人文历史,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