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小吃街上的百年传奇:东来顺与天福号
王府井小吃街上的百年传奇:东来顺与天福号
北京王府井大街,这条被誉为“金街”的繁华商业区,不仅汇集了众多国际品牌,更藏着几家百年老字号,它们见证了北京的沧桑巨变,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其中,东来顺和天福号,一南一北,一涮一酱,成为了王府井小吃街上最耀眼的两颗明珠。
东来顺:从粥摊到“清真第一涮”
东来顺的故事始于1903年,创始人丁德山最初只是在东安市场摆了个粥摊。1912年,一场大火烧毁了东安市场,也烧出了东来顺的新机遇。在魏延太监的帮助下,丁德山重建了三间瓦房,挂上了“东来顺羊肉馆”的招牌,开始经营涮羊肉。
东来顺的涮羊肉之所以能成为京城一绝,关键在于三个字:选、切、调。选料上,只选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优质小尾绵羊;切肉时,要求肉片薄如纸、匀如晶,一涮即熟;调制的芝麻酱更是讲究,二十多种调料缺一不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东来顺成为了北京涮羊肉的代名词。
天福号:一块腰牌见证百年传奇
相比东来顺,天福号的历史更为悠久。它诞生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创始人刘凤翔带着孙子刘抵明在北京西单牌楼东北角开了一家“刘记酱肉铺”。刘抵明在继承家传技艺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套酱制工艺,让天福号的酱肘子声名鹊起。
最值得一提的是,天福号曾获得慈禧太后的青睐。据说,慈禧太后赐给天福号一块腰牌,令其每日将酱肘子送进宫中。这份殊荣,让天福号在京城声名大振,赢得了“乾隆酱汁传百年,慈禧腰牌通天下”的美誉。
天福号的酱肘子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选料和工艺都极为讲究:选用特定产地、特定品种、生长期为10-12月的猪前肘,配以近二十种天然香辛料,经过长达7-8小时的酱制,才能成就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浓香醇厚的口感。
王府井小吃街上的双子星
如今,东来顺和天福号都已成为王府井小吃街上不可或缺的地标。东来顺位于王府井大街198号新东安市场五层,而天福号的总店则在西城区西单北大街1号1-2楼。两家店虽然相距不远,却各具特色,共同演绎着北京饮食文化的魅力。
走进东来顺,仿佛能闻到百年前的羊肉香;品尝一块天福号的酱肘子,似乎能感受到清朝皇室的饮食风范。这两家百年老字号,不仅是王府井小吃街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北京饮食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它们的存在,让每一位食客都能在舌尖上品味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