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千年卫城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
上海金山:千年卫城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
金山卫镇,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曾是明代四大卫之一,素有“江南第一卫”的美誉。作为上海地区最早成陆的地区之一,金山见证了上海地区文明发展的历程。从6400年前的古冈身遗址,到明代抗倭的军事重镇,再到如今的现代化城镇,金山卫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卫城历史:抗倭传奇与文化传承
金山卫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为防御倭寇侵扰,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间在全国沿海地区设立卫所制度,金山卫镇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明代四大卫之一,金山卫镇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
在金山卫镇的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瓦氏夫人的抗倭传奇。这位壮族女将,年近六旬仍披挂上阵,率领6875名俍兵,昼夜兼程奔赴江浙抗倭前线。她以“是行也,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展现了中华民族外御强敌、英勇不屈的精神。瓦氏夫人的故事,不仅在金山卫镇流传至今,更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象征。
现代发展:卫城滨水社区的建设
近年来,金山卫镇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和现代化建设。其中,“卫城滨水社区”的建设便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金山卫镇通过全要素赋能“微格治理”工作法,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在村(社区)层面,金山卫镇建立了“村(社区)—网—格—埭(楼)—户”五级架构体系,目前全镇23个村居已建立538个微格。同时,在各村(社区)五级架构体系中,由村(社区)干部担任子网格长,党小组长担任微网格长,党员骨干担任埭长或楼长,真正把党的组织力量嵌入每个小微单元。
在新兴领域层面,金山卫镇成立了“卫谷”“古城”“学府”“新镇”“钱圩”5个街区,划分18个街区微格,并于村居网格互为补充、交织融合,彻底消灭基层治理中的“真空层”。同时,采取1+1+N+8的模式开展工作。即,1名镇处级领导担任街区联系领导,1名科级干部担任街区党支部书记,2-3名后备青年担任街区专员,同时经发办、派出所等8家单位派专员组合成“多格合一”组团式走访联系力量,负责网格综合多元治理任务。
生态建设: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
金山的发展之路,也是一条绿色转型之路。近年来,金山区通过三轮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3年,金山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由69.6%上升至89.3%,PM2.5年平均浓度由59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9微克/立方米,21个考核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从0上升到100%。
在产业转型方面,金山也在积极谋求绿色发展之路。以碳谷绿湾产业园区为例,园区关停了一大批产业能级低、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时引进了一批优质企业,如美国庄臣、上药集团、临港公司等。目前,园区已有1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企业获评上海绿色工厂。
未来展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金山卫镇正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用“卫文化”点睛全镇产业转型、空间转型,并持续在深挖、展示、利用“卫文化”上下功夫、求突破,努力实现“卫文化”可阅读、可触摸、可产出。金山卫镇党委书记鞠悦斌表示,金山卫镇正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用“卫文化”点睛全镇产业转型、空间转型,并持续在深挖、展示、利用“卫文化”上下功夫、求突破,努力实现“卫文化”可阅读、可触摸、可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