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影响人民币与港币汇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影响人民币与港币汇率?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远超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相当,正式跻身全球湾区第一梯队。
这一亮眼成绩单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年多来,大湾区在科技、经济、民生、文化等领域的建设齐头并进,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
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横琴合作区已实现全域封关运行,澳资企业超6600户,较3年前增长44%;前海合作区实施14项全国“首创”金融政策,建设18个集聚区;南沙开发建设全面展开,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河套合作区则吸引集聚超200个高端科研项目和1.5万名科研人员。
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不断深化。广东已发布“湾区标准”54项,首批207名港澳工程专业人才通过大湾区职称评价,在粤执业港澳专业人士超过5500名。同时,“跨境理财通”2.0版上线,“港澳药械通”实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全覆盖,18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境通办”。
汇率保持稳定态势
近期数据显示,人民币对港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截至2025年2月4日,1港元约等于0.9365人民币,较前一日微跌0.02%。过去一周,汇率在0.929至0.930之间波动,最大24小时价格变动为-0.026%。
从更长时间来看,过去6个月内,人民币对港币汇率在0.9012至0.9425之间波动,平均汇率为1港元=0.9231人民币。这一稳定态势反映了两地经济政策和外汇管理的有效配合,也为贸易和投资提供了便利。
经济融合持续深化
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粤港两地的经济融合不断加深。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掀起了珠江口两岸“串门热”,有力促进了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速了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形成。据统计,自2023年7月“港车北上”政策实施以来,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的香港单牌车已突破100万辆次。
科技创新合作也在不断深化。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已汇聚16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和1.5万名科研人员。香港中文大学肿瘤病理博士后陈博南表示,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香港到珠海的行程从半天缩短至一小时,极大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近期的评估中,再次肯定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认为香港的金融体系在稳健的制度框架下保持强韧。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也表示,联系汇率制度仍然是最适合香港的安排。
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外围政经环境,以及香港经济结构的调整,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专家建议,应充分发挥港澳“超级联系人”作用,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则体系,同时推进与内地的规则衔接,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
总体来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关系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数据及政策变化,做出理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