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博镇馆之宝:这些文物比你想象中更有趣!
揭秘南博镇馆之宝:这些文物比你想象中更有趣!
南京博物院作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珍藏了众多国宝级文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三件镇馆之宝:春秋金兽、坤舆万国全图和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这些文物不仅价值连城,背后还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金光闪闪的"兽中之王"
1982年2月,江苏盱眙县南窑庄的村民万以全在挖水渠时,意外发现了一个黄灿灿的"金疙瘩"。这个偶然的发现,竟然是一只重达9100克、含金量高达99%的春秋金兽!
这只金兽造型独特,呈伏卧状,头枕伏于前腿上,屈腰团身,首靠前膝,耳贴脑门两侧,周身满饰斑纹。它不仅是目前中国出土最重的金器,更是春秋时期金属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金兽的发现过程颇具传奇色彩,村民们甚至为了争夺这件宝贝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终,在警方的介入下,这件国宝才得以安全入库。
一张改变中国人世界观的地图
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绘制了一幅震惊世人的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这幅地图高192厘米,宽346厘米,采用等积投影,将中国置于地图中央,详细描绘了五大洲的相对位置。这是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将中国置于中心位置的世界地图之一。
地图上不仅标注了各地的名称,还配有丰富的文字说明,记载了世界各地的风俗、历史和特产。更有趣的是,地图上还绘制了各种海洋动物和热带动物,如鲸鱼、海兽、犀牛、大象等。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利玛窦对世界的认知,也反映了当时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件被遗忘的瓷器瑰宝
1957年,在明初驸马都尉宋琥和安成公主的合葬墓中,出土了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纹带盖梅瓶。这件梅瓶高41.6厘米,口径6.4厘米,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带盖明洪武釉里红梅瓶。
瓶身上的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着坚韧不拔、高洁傲岸的品格。这件梅瓶不仅是明代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更体现了明初皇室对红色的偏爱。据说,这种偏好与明太祖朱元璋的个人经历有关:他姓朱,出生地安徽凤阳和定都地南京都在南方,且与"火"和"红"有着密切联系。
然而,由于釉里红瓷器烧制难度极高,成品率极低,这种珍贵的瓷器在历史上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作为明代宫廷用瓷的代表,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荣耀,展现了古人非凡的智慧与卓越的创造力。
这三件文物,一件是金光闪闪的重器,一件是改变中国人世界观的地图,一件是精美绝伦的瓷器,它们共同构成了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着一段段精彩绝伦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