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提分秘籍:掌握议论文写作技巧
高考作文提分秘籍:掌握议论文写作技巧
高考语文作文是考生们最关注的部分之一,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将分享一些实用的议论文写作技巧,帮助你在短时间内提升作文水平,从而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从构思到写作再到细化升格,这些方法不仅简单易学,还能让你的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赶快来看看这些提分秘籍吧!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随着2025年高考的临近,作文评分标准逐渐细化,尤其是中等分数段的必须性逐渐上升。因此,掌握一些写作模板,能帮助考生快速提升作文的分数。本文将为广大考生分享三种简单高效的作文主体段写法,助你在作文中轻松拿高分。
五种常用论证方法
1. 举例论证
用例注意点:
- 事例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并且最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 叙述事例语言要简洁不啰嗦,对所用的事例不是平均用力,注意详略搭配,达到既高度概括、准确、凝练又酣畅淋漓的表达效果。
- 对所举事例要作恰当的分析,揭示其与论点的联系。
- 围绕论点组合文例,做到例子虽多而不芜杂,有理有序,丰满丰富。
示例:
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作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
使用技巧:
- 尊重事实
- 咬紧观点
- 分析阐释(一一对应)
- 丰富、典型
- 精炼、精彩
2. 对比论证
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 示例1:
从事作用于灵魂的工作,艺术家、学问家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广。文艺创作不是“一个人的风花雪月”,凡是伟大的作品,必然是陶冶情操、浸润人心的;学术研究也不是“象牙塔里的皓首穷经”,凡有价值的成果,必然是影响社会、引领思想的。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而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有理想、有担当、有家国天下的胸怀,也才能有一种刚健的气质,接地气、强底气、增生气。
3. 类比论证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 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
- 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 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
高考优秀作文案例
1. 新课标I卷
问未来问无边界,答时代答无止境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 黄禹嘉
千年前,屈原写下《天问》向着神秘的自然发出了终极叩问,直到今天依旧犹在耳畔。这些问题源自人类身为万物灵长对宇宙的好奇,尽管如今也许可以用一系列物理学知识给屈原一个解释,但重读《天问》,我们依然无法断言这些答案就是最终的真理。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似乎所有问题都能轻松找到答案,这是否意味着问题从此消失,人类不再需要思考,也不会再迷茫?
问题的产生来自好奇,人工智能可以答疑解惑,却无法抑制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探索欲望。当我们的祖先好奇火从何而来,钻木取火便开始了;当第一个人好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哲学思考便开始了。由此可见,人类不断提出问题的动力,源自对周围世界的好奇,而不仅仅是对答案的追求。只要我们一直心存探索之欲,便不会因为答案的增多而减少自己的疑问。相反,对客观世界规律的了解越多,知识的圆圈越大,我们也就越会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
对问题的思考由大脑负责,人工智能可以给出已有的答案,却无法回答未知的谜题。建立在大数据算法之上的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学习时的难题,网上有答案;旅游时的路线,网上有攻略……这些问题看似都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解决的,但拨开迷雾,不难发现这些答案归根结底仍然是人类的思考,而非人工智能的“创造”。字典可以查阅生僻字,却不能成为仓颉;百科全书可以检索知识,却很难成为爱迪生。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类思考,探索未知的责任仍然担在我们的肩上。
问题的解决来自实践,人工智能可以千万次纸上谈兵,却不能一次躬身自行。陆游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鉴往事,知今者,赵括熟读兵书,但战场上还是惨败给白起。放眼如今,科技创新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速,但获得问题的答案不是“休止符”,反而是下一个阶段的“起跑线”,人工智能的发展拓宽了人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人类又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由此将我们的思维推向更远的地方。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我们不能对求知发问的新芽不闻不问,任由明珠蒙尘、金藏于石,须知青年当乘科技之舟楫,振时代之江海,以自身的好奇、思考与实践,不断提出未来之问,不断回答未来之问!
亮点分析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文章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上升到了时代之问、人类之问的高度。从屈原的《天问》到当下人工智能的作用与局限,再到人类探索未知的责任,“产生”“思考”“解决”形成了三个梯度非常明显的层次,写出了历史的纵深感。
2. 新课标II卷
达前之所未及,得生之发展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 王筠涵
举头遥望包孕璀璨星光的浩渺苍穹,似乎其中的每一抹色彩都掩藏着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未知天空之境的遐想。如今,我们得以及前人所未及,革新技术,丰富认知,探求更远的未知。人生亦如此,不断抵达过去的未知,再以勃发的生机去往未知的将来。
未知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但它也为生命的进阶提供了机会。自古以来,人类都在不停地抵达未知之境:广袤大陆上,蒸汽机代替了马力,让人们到达了未曾设想的远方;浩浩海洋里,麦哲伦率领船队乘风破浪,打破了人们“天圆地方”的认知牢笼;蔚蓝天宇下,莱特兄弟的一次高飞,让人们冲破了地面的枷锁,征服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空……从陆地到海洋到天空,再到更高的太空,一个个未知总是难以回避地降临,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用明亮的视野凝望崭新的世界,摒弃迂腐陈旧,得到新的飞跃。所以,未知是生命的常态,我们青年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迎接未知,在未知中寻得生机与勃发。
未知之境未必只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个人而言,只要触前所未及,获生命所感,就是对未知之境的探求。姚鼐踏雪登山,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壮阔之景,日出消解的不仅是深沉的暗夜,更是他难以言表的痛苦和挣扎;朱自清夜访荷塘,从盛放的荷花中得到生命的慰藉,这一方荷塘成了朱自清眼中别样的美景,也成了后人的向往之所。由此观之,未知之境在人生中无处不在,我们要勇于探索从前未达之境,获得生命的发展。
固然,未知并不全然意味着发展和机会,身处未知之境能够明辨是非、坚守本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时代日新月异地发展,各种信息纷繁杂乱,为我们了解未知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与手段,但其中也不乏引导我们误入歧途的可能。屈原立志为国效力,没想到步入的是“众人皆醉”的时局,他不甘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而坚守高洁本心,为后世所景仰。苏轼因反对变法由京官被调任为杭州通判,但他的爱民之心并没有随环境改变而消解,他发动民众疏浚西湖,修建湖堤,造就了“苏堤春晓”的秀丽之景。时间总在飞逝,我们将永远遇见未知的将来。面对未知之境,我们应接受、面对、迎接,用坚韧的本心在未知中得到发展,获生命之勃发。
未知,是世界和时间留给人类的浪漫。在未知之境中,我们要把握机会,保有本心,以更好的姿态去往下一个未知。
亮点分析
本文的最大亮点在于思考深邃、例证丰富。作者不仅从宏观的科技、社会发展角度阐述,还从个人体验和发展的微观视角深入探讨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文中引用了麦哲伦、莱特兄弟等历史事例,以及姚鼐、朱自清等文学家的经历,例证丰富,论证充分。
实用写作模板
观点+人物+事迹概括
- 这种写法的核心是结合个人感悟与现实事例,通过生动的故事来激发读者共鸣与理解。
- 适用主题:勇于突破、敢于追梦、坚定信仰、青年力量等。
金句+人物+事迹+评述
- 此段落的优势在于将名言与具体实践结合,加深教育意义。
- 适用主题:脚踏实地、品德修养等。
备考建议
多读多练:阅读优秀作文,学习其结构和语言表达;多进行写作练习,熟悉各种论证方法。
积累素材:平时多关注时事热点,积累名人名言和历史事例,为写作提供丰富素材。
注重审题:仔细分析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和立意方向,避免偏题。
结构清晰:采用递进式或对比式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语言精炼: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通过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和方法,相信你能在高考作文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记住,写作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实践,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祝你高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