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区: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地
客家地区: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地
客家地区是客家民系主要的发源地及分布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台湾等地。客家文化在这里形成、传播与传承,客家地区靠山沿海,文教发达,是著名的侨乡,人文荟萃之地。
客家地区(Hakka area),是梅州、惠州、河源、韶关、深圳、龙岩、三明、赣州、贺州、桃园、苗栗、新竹所辖区域的统称, 是客家文化形成、传播与传承的“主产地”与中心地带。客家地区是客家民系发展演化,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比较独特的客家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心态的稳定的客家民系的重要地区,其中惠州、梅州、赣州和汀州 被称为客家四州。滨海客家深圳是除了历史上纯客家地区以外的全广东省客家人口比例为第二位的城市。
中国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9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范围包括五江流域(赣江、汀江、梅江、东江和北江流域),另外珠三角、闽南、赣北等地,也有大量客家原住民分布,这里分布着不少非纯客家县。如深圳保存下来的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其原住民就是客家人。
客家地区靠山沿海,文教发达,是著名的侨乡,人文荟萃之地,,理学文化兴起地,红军的故乡和共和国将帅的摇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发祥地,中央苏区覆盖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地。客家地区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所在地,中国民间风水的发源地与重要的实践地,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客家地区的客家文化保护区是国家级生态保护区。
客家民系文化中心:梅州、汀州、赣州,经济中心:深圳、惠阳、新竹, 最大城市深圳。2021年客家地区GDP合计55008.16亿元,常住人口4750.04万人。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客家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南地区,地貌以平原、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为主,大致的地形特征是东高西低,海拔大体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深圳、惠州、韶关中部、河源南部、梅州中部和赣州中部等地区主要为平原地形,海拔在1000m以上的地区大部分位于闽西的龙岩市与三明市。
客家地区大部分以内陆地区为主,沿海的城市有深圳市、惠州市和漳州市3个城市,主要是赣南、粤东北和闽西南地区。客家地区处于我国地形的第三级阶梯中的东南丘陵地形区,区域内山脉由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组成,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武夷山、九连山、齐云山、罗浮山、丹霞山等山峰。
气候
客家地区地处低纬度地区,全年日照时间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夏热冬温、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酷暑和严寒流时间短等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5-22℃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无霜期时间长。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降水量总体由客家地区的西南向东北递减。由于背靠亚欧大陆,又面临太平洋,因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夏季受到来自太平洋的暖湿东南季风影响,冬季受到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干冷西北季风影响,季风气候明显,具有冬夏季风盛行、降水充沛且集中于春夏两季的气候特征。又因为距海洋较近,处于太平洋的西岸,台风盛行,天气容易受到台风的影响。
水文
客家地区区域内水系以赣江、章江、贡江、东江、梅江、汀江等水系为主。
土壤
客家地区的土壤以红壤为主,红壤系列还划分有砖红壤和赤红壤等土壤类型。除红壤之外,客家地区还广布着黄红壤、黄壤,局部地区与黄棕壤交错过渡。
植被
地形复杂多样、地域差异大是客家地区显著的地形特征,地区内的森林树种的垂直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纬度低、年积温高、日照条件好、降水量大等良好的气候特点,加上客家地区多丘陵山地、地势起伏明显等地貌条件,使得客家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物种。
经济发展
客家地区2021年GDP合计55008.16亿元人民币,三大产业总产值分别为第一产业2465.79亿元、第二产业22375.57亿元、第三产业30166.8亿元,三大产业结构为4.48:40.68:54.84。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最小。
深圳市以30664.85亿元的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位列上海和北京之后,排名第三。在2021年的经济运行统计当中,惠州市2021年GDP达到了4977.36亿元,位列客家地区第二。客家地区中GDP排名第三的是赣州市,在2021年全市GDP达到了4169.37亿元。福建省龙岩市与三明经济发展水平相仿,都是3000亿左右,而粤东北地区的韶关市、河源市和梅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交通运输
客家地区公路里程达到13.25万公里。在客家地区众多铁路之中,对客家地区而言意义最为重大的就是赣深高铁。赣深高铁贯穿了客家地区,连接了客家地区南北两座重要的城市,途径了惠州和河源等地。赣深高铁的通车,可以促进客家地区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拉进了不同客家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将客家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
机场方面,客家地区拥有1个4F级机场和6个4C级机场共7个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为4F级机场,惠州平潭机场、赣州黄金机场、梅州梅县机场、韶关丹霞机场、三明沙县机场和龙岩冠豸山机场均为4C级的地区支线机场。6个支线机场与深圳机场能够在功能定位上实现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提升了客家地区整体的航空运输能力,在区域内实现了机场设施资源的合理分配。
人口民族
2021年,客家地区常住人口4750.04万人,户籍总人口数3787.57万人,平均人口密度928人/平方公里。深圳市是客家地区中常住人口数最多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常住人口数为1763.38万人,人口密度6484人/平方公里。赣州市是区域内户籍人口最多的城市,常住人口数也以867.76万人位列第二。
客家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以畲族、瑶族为主,畲族和瑶族都是客家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赣州、惠州、河源、梅州、韶关、三明、龙岩等7个城市共有10个少数民族聚居地。
历史文化
客家民系也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历史上的迁徙和僻处山地的环境条件,使得客家民系形成了带有中原文化色彩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传统文化。除了客家文化以外,客家地区还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闽南文化。也得益于这样的条件,使得客家文化有机会和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各自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客家文化。
中国客家分布
据统计,全球约有 8000 万客家人。其中约 5000 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 19 个省的 180 多个市县,仅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已达 2500 万左右,占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约 1500 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东
梅州市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客家话为梅州市的主要语言。境内绝大部分人都使用客家方言。
惠州市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惠州居民中,绝大部分讲客家话,客家话是惠州市域第一大汉语方言,分布在下辖各县(区)的大部分地区。
深圳市原居民中说客家话的人口大约有20万人(1994年),占比约54%(《宝安县志》记载1985年客家话使用人口占全县的56%),主要分布在深圳的北部、中西部和东部大片地区
河源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属于客家方言地区
韶关方言以客家方言为主,广大城乡普遍使用
清远市的客家话使用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7.2%,是境内第二大汉语方言
汕尾市的客家话主要分布在陆河县、海丰县的东北部和西北部、陆丰市的北部山区,使用人口约60万人。
揭阳市的客家方言使用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4.4%,是全市第二大方言
东莞市(不设区的地级市)客家方言在东莞市主要通行在境内的东南部与惠阳、深圳相邻的丘陵地带,面积约占全市的18%,人口约占16%
中山市(不设区的地级市)分布在五桂山街道(纯客家镇)、三乡镇、神湾镇及坦洲镇南部
广州市域内,以使用广州话为主;但原近郊区散居着许多操客家话的居民
佛山市的客家话仅通行于三水、高明、南海部分区域
珠海市客家话使用人口占户籍人口的8%左右
江门市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主要有鹤山的共和、鹤城;新会的部分山区,台山的赤溪、斗山,开平东北部的水井等地
肇庆说客家话者在各县(市、区)都有分布
云浮市客家话分布区域仅次于白话,是云浮市的第二大方言,占全市人口的10.27%
阳江客家话主要分布在阳春市、阳西县以及阳东区的部分地区
茂名市江客家话的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0%,主要分布在市境东西两侧的山区
湛江市说客家话的人口约占12%
潮州市境内的饶平县地处客家方言和闽南方言交汇地带
汕头市境内有少数客家居民使用客家话
江西
江西客家人口数量仅次于广东省,客籍居民主要来自闽粤赣边区。客家人占赣州总人数的95%,位居江西省首位,并囊括江西省18个客家县(市)。2018年,全球客家人约有8000多万。赣州970万人,95%以上为客家人,占全球客家人的12%,占全国客家人的15%。
赣州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目前全市18个县(市、区),除章贡区和信丰县的嘉定镇以及其他几个居民点外,其余均属客家方言区,客家人达87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5%以上,有着“客家摇篮”的美誉
吉安市的客家话主要分布于泰和、遂川、永新、万安、井冈山等县(市)
宜春方言占有全国七大方言的两大类,即赣语方言和客家方言
九江市的客家话又称怀远话,主要分布在修水县境内
抚州市广昌县驿前镇
萍乡市莲花县荷塘、六市等乡部分地区
福建
龙岩市有75%以上人口是客家人。龙岩是国家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长汀被称为“客家首府”永定客家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等区县属客家方言区
三明市杉岭山脉北段的宁化、清流 、明溪三县通行的是客家方言,使用人口约50万人;宁化被称为“客家祖地”;另外大田、永安 、沙县 、将乐 、泰宁等地都有多处客家方言岛
漳州市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平和县、诏安县、南靖县以及云霄、华安等县个别地方
广西
四川(含重庆)
湖南
浙江
海南
港澳台地区
台湾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
台湾地区非纯客家县市: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东、嘉义、高雄、彰化、花莲、云林、台东、台北等13个。
1841年香港开埠前各方言大致分布
海外客家分布
南洋:东南亚地区以马来西亚、印尼、缅甸、泰国、柬埔寨有较多客家籍居住。
南亚:以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的西孟加拉邦、阿萨姆邦较多客家籍华人居住,尤以加尔各答市为最。
非洲:非洲华侨按总人口总量计,过半数都是客家籍,其原乡以今梅州或旧嘉应州为多。主要分布在毛里求斯、留尼汪、塞舌尔群岛、南非等国。
欧洲:欧洲客家籍华侨以英国、法国为多。
美洲:以牙买加、苏里南、巴拿马、乌拉圭、秘鲁、巴西等国为多,拉美客家华侨原籍多在归善,其多为旧惠州府府客家的后裔,其语言与中国大陆的惠阳话(即属于客语粤台片新惠小片)最为相近,接近粤语。
大洋洲:大洋洲客家籍华侨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大溪地(法属波利尼西亚),其原乡与拉美客家华侨一样,多来自旧广东的惠州府。
客家话
客家话,又称客话、客家语、客语等,以广东省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为代表性客家语言,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话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客家话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闽西、赣南交界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台湾、马来西亚及一些华人社区。此语言被定名为客家话是20世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