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布达拉宫》:一座千年宫殿的生态与人文之美
纪录片《布达拉宫》:一座千年宫殿的生态与人文之美
2024年8月6日,一部历时三年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布达拉宫》在腾讯视频开播。这部由汉藏团队联合制作的纪录片,首次全景式展现了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不仅让观众得以一窥布达拉宫的建筑之美,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了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一座活着的宫殿
纪录片《布达拉宫》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颠覆了传统纪录片中将布达拉宫视为静态象征物的刻板印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复杂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既展现了依托建筑而产生的生态属性,也体现了跨越千年的文化属性。
在第三集《筑生态》中,研究员曾华带领团队深入宫殿内部,探索布达拉宫最深处的地垄(地下结构)。这里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早已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微生态系统。而布达拉宫的墙体上层使用了当地特色的白玛草,这种通风透气性更好的建材,体现了西藏人民的生存智慧。
千年的文化交融
布达拉宫不仅是西藏文化的象征,更是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纪录片通过多个细节展现了这种文化的交融:
- 一千多年前,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修筑红山宫
- 布达拉宫收藏了明清两朝封赐的封诏、金册等历史文物
- 宫内保存的贝叶经、唐卡等文物,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工匠精神的传承
纪录片中最动人的部分,是那些默默守护布达拉宫的普通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西藏的工艺精髓:
- 布达拉宫的古籍抄写员丹巴热杰,家中六代人都在布达拉宫工作,为了少上厕所影响工作,他甚至控制自己的饮水量
- 唐卡画师噶玛德勒年近九旬,仍坚持教导曾孙女学习这门古老技艺
- 顿旦、普琼、次朗在完成维修工作后,像古代工匠一样将自己的名字刻在梯子上,"我们会被遗忘,但梯子不会,梯子会一直留在布达拉宫"
文化的创新与延续
近年来,西藏的传统工艺得到了新的发展。例如,日喀则江孜协玛氆氇编织技艺,通过创新设计,开发出藏袍、围巾、抱枕等多样化产品;昌都察雅吉塘镇的藏靴,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开发出更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新款式。
这些创新不仅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以拉萨市八廓街内的卓番林为例,通过"手艺研究+手作体验+手艺培训"的模式,已培养了1000多名手工艺人,帮助许多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梦想。
纪录片《布达拉宫》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良的制作和创新的视角,更在于它通过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如一位观众所说:"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活法,它教会我们,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人在追求着艺术的不朽。"
这部纪录片在腾讯视频全网独播,由演员胡歌担任旁白配音,通过七集的篇章,讲述围绕着布达拉宫的鲜活故事。截至目前,该片主话题在各大平台累计浏览超8000万,视频号和抖音的纪录片官方账号累计涨粉19万,主流媒体纷纷推荐,给予了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