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心梗日:黄榕翀教授教你识别心梗预警信号
11.20心梗日:黄榕翀教授教你识别心梗预警信号
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这是一个关乎生命的重要日子。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突发急性心梗的人数约为100万,其中每3名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死亡率超过三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黄榕翀教授提醒,心梗并非毫无预警,及时识别这些信号,可以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心梗来临前的预警信号
心梗,即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致死率很高。其发生往往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有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心肌细胞坏死。在心梗发作前,身体会通过多种方式发出预警:
典型症状
胸部不适:这是最常见的预警信号,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促或胸部紧缩感。这种不适通常持续时间不长,小于15分钟,通过休息可缓解。但即便如此,医生建议即便偶尔发生心绞痛,最好也能及时就医。
上半身疼痛: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或上腹部,有时会被误认为是肌肉劳损或消化不良。
呼吸急促:在没有明显活动的情况下感到呼吸困难,甚至需要用力呼吸。这种症状在休息时也可能加重,尤其在平躺时更为明显。
消化道不适:上腹疼痛、恶心、胃灼热或呕吐,这些症状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容易与胃肠疾病混淆。
非典型症状
颈部、嗓子难受:可能出现堵塞感,常伴有大汗症状。
持续后背痛:部分患者会出现持续后背疼痛,女性相比男性更多见。
牙痛或下颌痛:少数情况下心梗可表现为牙痛或下颌疼痛,但又说不出具体哪颗牙疼,并多伴有大汗。
突发的极度疲劳或虚弱感:许多患者在心梗发作前会经历难以解释的全身疲惫,即便是完成轻微活动也会感到精疲力尽。
冷汗、头晕和心慌:这些自主神经症状常被报告,特别是在心梗即将发作时。这种冷汗往往与情绪上的不安或“濒死感”同时出现。
心梗发作时的典型表现
当心梗真正发作时,症状会更加剧烈和持久:
- 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10至20分钟不缓解。
- 大量出汗:大汗淋漓,皮肤湿冷。
- 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
- 恶心呕吐:消化道症状加重。
- 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休克。
- 意识模糊:甚至晕厥。
正确应对措施
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停止活动:让患者平躺下来,保持安静,打开室内窗户,让患者得到充分的氧气。
迅速拨打120:不要自行前往医院,避免途中病情加重或发生猝死。
服用急救药物:如果手头有硝酸甘油或阿司匹林,并且明确不对这些药物过敏,可在救护车到来之前服用。
实施心肺复苏:如果患者失去意识且停止呼吸,周围的人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心梗的治疗效果与送医时间密切相关,越早接受治疗,心肌损伤越小,生存率也越高。因此,面对心梗,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务必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帮助。
高危人群需特别警惕
以下人群需要特别警惕心梗风险:
-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
- 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者
-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
- 绝经后的女性
-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
心梗的预防重于治疗。定期体检、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管理好慢性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等都是预防心梗的重要措施。同时,了解心梗的预警信号,提高自我监测意识,才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