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建筑:宋元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文化印记
泉州古建筑:宋元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文化印记
泉州,这座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城市,见证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作为当时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泉州的古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每一处古迹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多元文化的融合。
泉州市舶司:见证海上贸易繁荣
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泉州古城罗城的镇南门外、翼城的南熏门内,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中体现海洋贸易管理保障的代表性要素。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在泉州城南晋江江畔处设置福建路提举市舶司,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
市舶司相当于古代海关,是宋、元及明初时期政府设置在各海港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行政机构。泉州市舶司的设立,在泉州海外贸易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市舶司向舶货征收“实物税”,即按一定比例抽收舶货,还承担着管理蕃商、主持仪典等职责。每年夏冬两季,市舶司官员都会前往九日山进行祈风仪式,以求“俾波涛晏清,舳舻安行,顺风扬帆,一日千里,毕至而无梗”。目前,九日山尚存10方航海祈风石刻,佐证了市舶制度下宋廷对海洋贸易的重视。
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筑瑰宝
泉州的古建筑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更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存。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拥有众多风格迥异的宗教建筑和遗址。开元寺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东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孪生石塔。飞天乐伎、狮身人面像等域外题材巧妙融入建筑之中,展现出多元文化与多种宗教艺术共存之景象。清净寺仿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风格而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见证了宋元泉州的国际商贸往来和文化繁荣。
泉州府文庙整体建筑群在建筑的形制、风格及其营建方法上基本承袭了闽南传统,其红砖、红瓦、坡屋顶、燕尾脊极具泉州传统建筑特色,是宋代以来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成为闽系红砖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
中西合璧,是泉州建筑的另一大亮点。中山路位于泉州古城核心地带,沿街的廊柱式骑楼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要,成为历史上中西合璧的商业街建筑典范,是我国少有的保存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此外,兼具闽南传统特色和西式洋楼特点的番仔楼也别具一格。番仔楼是指南洋华侨回到祖地建造的民居,大部分建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吸收了闽南古厝与南洋建筑的优点,设计新颖,建造精美,尤其是石雕、砖雕、彩画之考究,令人叹为观止。
保护与传承: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泉州文化遗产不是生硬的建筑物,而是满载人间烟火味。建筑文化遗产承载着泉州社会多元共荣的海洋商业传统,千百年来作为泉州人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活态传承并沿用至今。如今,泉州古城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底蕴,正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漫步泉州,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品味那段辉煌的历史,体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无疑是一场难忘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