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岳麓书院》:用现代影像技术展现千年学府的文化传承
纪录片《岳麓书院》:用现代影像技术展现千年学府的文化传承
2021年,一部历时7年精心打造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岳麓书院》在湖南卫视播出,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以岳麓书院这座千年学府为载体,通过现代影像技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纪录片的制作背景与意义
纪录片《岳麓书院》由金鹰纪实卫视制作,分为《源流》《正脉》《传道》《经世》《新变》《求是》六个篇章。制作团队历时7年,邀请国内顶级学术顾问,组织三次全国性研讨,整理相关研讨文本30余万字,撰写学术台本超30万字。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确保了纪录片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纪录片采用4K技术拍摄,运用故事片手法和演员情境出演,将历史场景生动再现。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不仅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高度评价:“本片对梳理千年文脉、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以文育人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王夫之的岳麓书院求学之路
在纪录片第三集《传道》中,重点讲述了“学霸”王夫之在岳麓书院的求学经历。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1638年,19岁的王夫之离开家乡,来到长沙求学于岳麓书院。他师从山长吴道行,这位被尊称为“嵝山先生”的学者,是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在书院期间,王夫之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学子“聚首论文,相得甚欢”,并和同乡兼同窗好友邝鹏升成立了“行社”,强调躬行实践。
在书院的学习生活中,王夫之不仅研读儒家经典,还涉猎老庄哲学,思想贯通秦汉与唐宋,精神悠游于儒、道、释之间。这段学习经历为他后来成为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宋真宗赐匾“岳麓书院”,使其声名远播,成为当时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与朱熹的“朱张会讲”成为书院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明代,岳麓书院经历了多次修复和扩建,形成了壮丽的建筑群。清代,书院达到鼎盛,培养出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杨昌济、毛泽东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1903年,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至今仍是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千年学府”。
现代影像技术展现千年古迹
纪录片《岳麓书院》的一大亮点是其创新的影像表达方式。制作团队采用4K技术拍摄,运用故事片手法和演员情境出演,将历史场景生动再现。这种现代影像技术不仅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
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领略到岳麓书院这座千年学府的历史变迁,感受到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中华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它不仅是一部历史纪录片,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