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调节-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调节-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详细介绍了针灸学的基本概念、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针灸对神经系统调节的作用机制、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以及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等。
引言
针灸学定义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穴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历史
针灸学起源于远古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已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学理论体系
针灸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刺灸法等内容。
神经系统与针灸关系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针灸刺激可以通过穴位、经络等途径作用于神经系统,调节神经递质、神经肽等物质的释放,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对针灸的反应
神经系统对针灸刺激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如产生痛觉、触觉等感觉,同时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效应。
神经系统基本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的胞体含有细胞核,其轴突将兴奋从胞体传向终末,树突则将冲动传向胞体。
突触传递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叫做突触。根据突触接触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轴突-胞体式突触和轴突-树突式突触。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脑
小脑通过复杂的调节和反馈机制成为维持平衡和肌张力的协调中枢,它还能使躯体肌肉系统完成精细的技巧性运动。小脑像计算机一样能扫描和协调感觉传入并调节运动传出。
脑干
脑干上承大脑半球,下连脊髓,呈不规则的柱状形。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组成及作用
脑神经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叫脑神经,共有12对,绝大部分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和运动器官,只有一对很长的迷走神经沿颈部下行,分布在胸腔的大部分和腹腔的内脏器官上。
周围神经系统分布及功能
脊神经与脊髓相连的周围神经叫脊神经,共有31对。脊神经可以调节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针灸对神经系统调节作用机制
针灸刺激感受器及传入途径
针灸刺激作用于皮肤上的感受器,如痛觉、触觉、温觉等感受器,将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入途径针灸刺激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针灸信号可通过多种传入途径传递,如神经节的传递、神经干的传递、神经丛的传递等。
中枢整合与传出效应
针灸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进行整合,涉及多个脑区的激活与抑制,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调控。中枢整合后,针灸信号通过传出神经纤维传递至效应器官或组织,引起生理效应。传出效应针灸信号可通过多种传出途径传递,如神经节的传递、神经干的传递、神经-体液调节等。
针灸对神经递质/受体影响
针灸可调节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与代谢,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针灸可影响受体的表达与功能,如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等。受体针灸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受体系统,进而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如蛋白激酶激活、基因表达调控等。信号转导针灸对神经递质/受体影响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针灸治疗方法
头痛、偏头痛
常用穴位:百会、风池、太阳、列缺、合谷等
治疗方法:根据头痛部位循经取穴,采用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7-10次为一疗程
针灸治疗原则:疏调经脉,通络止痛
中风后遗症
常用穴位: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等
针灸治疗原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治疗方法:根据中风后遗症的不同表现,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灸治疗,采用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帕金森病
常用穴位:百会、四神聪、风池、太冲、合谷等
针灸治疗原则:滋补肝肾,熄风止颤
治疗方法:根据帕金森病的症状表现,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灸治疗,采用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可配合艾灸、拔罐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动物实验研究成果
- 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调节身体各器官的功能。
- 动物实验表明,针灸可以刺激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 动物实验发现,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临床试验设计及效果评价
- 通过设计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表明,针灸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试验显示,针灸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通过临床试验发现,针灸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对精神心理疾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安全性问题探讨
- 在某些情况下,针灸治疗可能不适用或需要谨慎使用。这些情况包括孕妇、严重心脏病患者、局部皮肤感染等。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 为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必须严格遵守针灸操作规范,包括消毒、选穴、刺激强度等方面的要求。
- 虽然针灸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仍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因此,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 临床试验证据不足:虽然针灸在神经系统调节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证据仍然不足。
- 针灸机制不明确:目前针灸对神经系统调节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 标准化和规范化不足:针灸操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同医师的操作手法和效果存在差异。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深入研究针灸机制:随着神经科学和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揭示针灸对神经系统调节的确切机制。
- 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针灸操作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提高针灸治疗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 多学科交叉融合:针灸学将与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针灸在神经系统调节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发展建议
- 加强针灸基础研究
- 提高针灸医师技能水平
- 加强针灸临床试验研究
- 推动针灸国际化发展
本文原文来自人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