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等高线原理及其应用的经典例题
高考地理:等高线原理及其应用的经典例题
等高线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地形的高低起伏,还能应用于河流、气候、交通等多方面的分析。本文将系统地介绍等高线图的特征与判读方法,以及等高线图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具体例题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等高线图的特征与判读
- 等高线原理
- 等高线反映的地形部位名称
特征
(1)“形”:
① 闭合:等高线同线海拔相同,为闭合光滑曲线,但未必在一张地图上闭合;
② 一般不重叠,若重叠为陡崖;
③ 疏密——坡度大小
④ 示坡线指向低处;
⑤ 山峰,闭合等高线中间低四周高,一般会用符号“▲”标出,并注明其海拔。
(2)“数”:
① 每一条等高线都对应某一海拔高度值;
② 等高距:同一幅图一致;
③ 同线等值(海拔),邻线相差一个等高距;
④ 坡度——由图幅比例尺算出水平距离,再由海拔高度差即相对高度与斜坡长去解直角三角形,算出坡度;
(3)“形”与“数”结合:
从“形”“数”结合的角度掌握主要地形部位和地形类型的等高线特征。
4.等高线图判读的基本方法
(1)整体判断
地形类型、地形部位、高低、起伏、坡度、坡向、地形走向、面积大小;结合区域图中的地理信息如经纬线、河流、聚落等进行区域空间定位来增强判断。
例如坡度计算原理:
(2)等高线的疏密和弯曲。
①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或比例尺、等高距相同,则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大,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
② 在等高距和比例尺不尽相同的地图中,可根据坡度tanα=△h×比例尺/图上距离通过计算进行比较。
③ 等高线越弯曲,表示与集水线或分水岭垂直的方向上地形海拔变化越大。等高线向高值处凸出为山谷,向低值处凸出为山脊,符合“凸高为低谷,凸低为高脊”原理。
④ 等高线重叠处,表示陡崖。等高线与山脊、山谷线重直相交,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成为“V”字形。
陡崖的相对高度就是陡崖顶部和陡崖底部两点间的相对高度,有一个公式是:
(n-1)d≤H<(n+1)d
(其中n是两点之间有几条等高线,d是等高距,H是两点的相对高度。)
(3)等高线图上的特殊判断
① 特殊数值:0米等高线线多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② 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4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③ 凸凹坡 特殊地形部位: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坡,等高线上密下疏表示凹坡。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的最低处。
特殊等高线:等深线和等潜水位线都可看作特殊的等高线。等潜水位线实际上是地下潜水面的等高线,可从地下水的地下高程判断地下水的运动趋势,结合地面等高线可以判断地下水的深度(为二者高程差)。
5.等高线图的应用
(1)地形特征的判断。从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地势高低起伏等方面进行描述。海滨浴场多选择在海滨缓坡沙岸,码头选在等深线密集的深水港湾。
(2)河流特征的判断。山脊往往会成为河流的分水岭,块状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坡度大,流速快、水能丰富;流域面积大小影响河流流量。引水线路一般由高处向低处引水,实现自流;线路尽可能短。
(3)气候特征的判断。结合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迎风坡、背风坡,距海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多为6℃/1000m)和“相对高度”来计算气温。
(4)方向、距离的判断。
① 山脉处的等高线闭合成扁形,其延伸方向即山脉的走向。
②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③ 根据“比例尺”推算公路、河流的长度。公路、铁路线建设一般沿等高线走,尽量选在缓坡,避开陡崖,可以减少施工难度。 通往山顶的公路,往往需建盘山路(“之”字形或螺旋形),如果一定要从地表经过山区,往往选择从鞍部位置穿越。
6.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判读与应用
第一步:确定剖面线。在等高线图上画出一条剖面线(可能为已知,如上图中的A—B)。
第二步:建坐标。纵坐标表示高度,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
第三步:确立比例尺。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图的5、10、1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
第四步:描点。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或仅描关键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第五步:连线。用光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如图中8′、9′两点高度相同,两者之间为河谷,地势较低)。AB间的剖面图如下
判断地形剖面图是否准确的关键点
(1)看起止点海拔是否准确
A在200m~250m之间,B在250m~300m之间。
(2)看极值点是否准确
a在250m~300m之间;b在150m~200m之间;c在350m~400m之间。
(3)看地势起伏是否一致
从A到B经过了升高—降低—迅速升高—缓慢降低的过程。
典例分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芦林湖是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内一处著名景点和重要水源地,它是利用原有河谷地形筑坝形成的人工湖,湖水清澈,湖畔浓荫馥郁(下左图)。某研学小组实地调查发现,在该湖东北不远处的谷地里建有一座小型溢流坝,坝体由就地取材的沙、砾石浇筑而成。下右图示意芦林湖及周边地形。
结合下图,分析建设该溢流坝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
地形平坦,且跨度小,建设难度小、成本低;坝址位于河流出山口,沙、砾石等原料充足,便于就地取材;靠近公路,便于其他原材料的运输。
试题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溢流坝靠近湖泊,并且位于地势低平的地区,坝体跨度小,因此有利于建设,造价较低;从材料中可知坝体由就地取材的沙、砾石浇筑而成,可推断出坝址位于河流出山口,沙、砾石等原料充足,便于就地取材;从图中可以看出溢流坝靠近公路,便于其他原材料的运输。
7.特殊高线地形图
例1.冲积扇
例2.新月形沙丘
例3.梯田
例4.风蚀蘑菇
例5.火山
例6.岱崮地貌
典例分析
例1 两位摩托车骑手想近距离观察沙丘地貌,正在直奔沙丘而去(见图1)。图2为该处沙丘的等高线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观察地貌形态,判断骑手正在前行的方向大致是
A.北方 B.南方
C.西南方 D.东北方
10.站在丁地能看见的地点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都看不见
参考答案
9.C 10.A
试题分析
9.读图2可知,沙丘的凸坡为迎风坡,大致向西北方延伸。图1中沙丘的右侧为凸坡(迎风坡),即骑手的右侧为西北方,可判断骑手正在前行的方向大致是西南方。示意图如下:
C正确。故选C。
10.读图2可知,丁地与甲地之间等高线分布较均匀,且没有地形遮挡视线,站在丁地可看见甲地,A项正确、D项错误。图中丁地与乙地、丙地之间有沙丘顶部遮挡视线,站在丁地不能看见乙地和丙地,B、C项错误。故选A。
例2 某中学暑假组织野外考察活动。下图为宿营地等高线地形分布示意图,湖面与山峰高差小于60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四个宿营海拔从高到低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④①③
D.④①③②
15.图示河流流速最快的地点是
A.a B.b
C.c D.d
16.图中瀑布落差可能是
A.15米 B.20米
C.25米 D.30米
参考答案
14.B 15.D 16.A
试题分析
14.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关系可知①地海拔在700米以上;②地海拔在600米到700米之间;③地海拔在200米到300米之间,④地海拔在300米到400米之间,所以图中四个宿营海拔从高到低的是①②④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河流流速越快,依据图中等高线分布信息可知bc处等高线分布较ad更稀疏,说明流速较慢,BC错误;“湖面与山峰高差小于600米”,图中山峰海拔为780米,因此湖泊的海拔应高于180米,d处海拔高度应在180米到100米之间,而a地在200到300米之间,但是a所在的两条等高线之间距离明显更长,所以判定d处坡度应比a处陡,水流更快,D正确,排除A。故选D。
16.“湖面与山峰高差小于600米”,图中山峰海拔为780米,因此图中湖面的海拔高度应大于180但小于200。瀑布位于湖泊上游,因此瀑布的海拔高度应大于180但小于200。瀑布顶部等高线的海拔为200米,即瀑布顶的海拔为200米,因此图中瀑布落差小于20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例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潜水水位是指潜水水面的海拔。等潜水位线是地下潜水面上的等高线,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
材料二:如下图示意非洲西北部某风景区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分布状况,景区内有一较大溪流发育,该溪流径流量季节差异明显。
(1)绘制溪流位置和流向。
(2)绘制②点坡面径流流向;
(3)绘制④点的潜水流向;
(4)判断该季节河流处于—— (丰水期/枯水期。
参考答案
(1)
(2)
(3)
(4)枯水期
试题分析
(1)溪流应发育在谷地,根据等高线的走向可以判断,溪流应位于图中的东南侧山谷中,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其走向应为自东北流向西南。
(2)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向都垂直于等值线,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3)地下水从潜水位高处向低处渗流,若在等值线的转折点,流向与其切线垂直,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4)根据河流与等潜水位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河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从图中河谷等潜水位线图可以看到,此季节地下水补给河流水,说明此时应位于河流的枯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