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推荐:医疗工作者如何有效防范乙肝?
世卫组织推荐:医疗工作者如何有效防范乙肝?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可引起急性或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约有2.54亿人患有慢性乙肝感染,每年新增感染者达120万例。更令人担忧的是,乙肝导致约110万人死亡,主要缘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原发性肝癌)。
医疗工作者作为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的高风险人群,面临着更高的感染风险。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疫苗接种:预防乙肝的最有效手段
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世卫组织建议所有婴儿在出生后尽早(最好是在24小时内)获得乙肝疫苗接种,随后至少间隔四周注射第2剂或第3剂乙肝疫苗。已经完成3剂接种程序的人员通常不需要进行补种。疫苗对乙肝的预防作用至少持续20年,也可能持续终身。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6月底,广东乙类传染病报告数中,乙肝新报告病例数最多,占报告总数的29.80%。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广东启动了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省财政投入2.8亿元支持项目实施,为目标人群提供免费筛查。根据《广东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方案》,广东以20—70岁居民为目标人群,将建立“防、筛、诊、治、管”于一体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
在疫苗接种方面,筛查中发现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均为阴性且既往无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史的人员,在充分知情告知的基础上,可按0、1、6月的免疫程序接种3剂乙肝疫苗。其中,首剂乙肝疫苗按照“自愿、免费”的原则接种。
医疗工作者的防护措施
除了疫苗接种,医疗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美国免疫行动联盟(Immunize.org)提供了以下建议: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时,必须佩戴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安全处理锐器:使用后立即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和其他锐器,避免重复使用。
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环境,特别是可能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表面。
伤口护理:如果皮肤有破损或伤口,应立即覆盖并避免接触潜在的感染源。
安全操作:遵循标准预防措施,如正确处理医疗废物,避免直接接触血液和体液。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乙肝病毒检测,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建立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乙肝传播,需要建立“防、筛、诊、治、管”于一体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这包括:
预防:通过疫苗接种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筛查:定期进行乙肝病毒检测,及早发现感染者。
诊断:对筛查出的阳性人员进行规范诊断评估。
治疗:为确诊患者提供规范治疗,延缓病情进展。
管理:建立长期随访机制,监测病情变化。
通过这种综合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控制乙肝的传播和进展,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
结语
乙肝是一种可预防、可控制的疾病。通过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规范管理,医疗工作者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建立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对于控制乙肝传播至关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战胜乙肝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