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镇江文物遗址全览:从新石器时代到太平天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镇江文物遗址全览:从新石器时代到太平天国

引用
1
来源
1.
http://szb.zhenjiang.cn/htmA/fangzhi/zj/5701.htm

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存。从新石器时代遗址到太平天国堑壕遗址,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先民们的伟大创造力,也弥补了过去文献记载的缺佚。本文将详细介绍镇江的各类文物遗址,包括村落遗址和古城墙与军事设施遗址,带领读者领略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概述

镇江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物遗存丰富。解放后,得到保护和保存的近百处文物保护单位及近3万件文物,充分证明了先民们的伟大创造力,也弥补了过去文献记载的缺佚。

镇江的地面文物,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商周湖熟文化遗址、太平天国堑壕遗址等古遗址100多处;有西周宜侯墓,汉荆王刘贾墓,南朝齐梁帝、王墓,宋书画家米芾墓,南宋民族英雄宗泽墓,明宰相杨一清墓,辛亥革命烈士赵伯先墓等墓葬;有官署、庙祠、古塔、戏台、楼馆、学校、医院、教堂、藏经楼、纪念建筑、桥梁等60多处建筑;有摩崖石刻、石雕、碑刻等23处,焦山碑林存碑400多方。至1985年,在地面文物中,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5处①,其中市区7处,丹徒县3处,丹阳县13处,句容县2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1处②,均在市区。

镇江民间素有收藏文物的传统,宋有宝晋斋,明有培风阁,清有快雨堂,收藏书画、碑帖、鼎、彝、古籍等,名闻江南。建国以来,已有200余人次将收藏的文物8312件、古籍图书9万多册捐献给国家。在城乡基本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中挖掘出来和专业人员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共11264件,收藏在镇江博物馆,其中不少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列为国家一级藏品的,1966年已定66件。

镇江丰富的文物,反映本市的悠久历史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以及人物活动。丹徒县高资人股骨化石和莲花洞古生物裂隙遗址出土的一枚智人第三臼齿,说明早在万年以前乃至十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在此活动生息;市郊戴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陶瓷,说明四千年前人们已经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渔、猎为辅的定居生活;土墩墓出土的几何印纹陶器、原始青瓷器、精微的青铜器,特别是大港宜侯夨簋和夨簋126字铭文,说明商末周贵族泰伯、仲雍在三千年前奔荆蛮,首先到达宁镇地区,周康王封定居在大港一带的夨为宜侯,封给他的城郭有35处,从而进一步证明东南沿海地区在当时已建立奴隶制国家。丹徒县出土的“丹徒右尉”铜印,说明丹徒在西汉时即是万户大县。汉代坞壁等冥器,反映当时已具有建筑多层楼台的技术。从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墓中出土的草书砖刻,南朝肖道生墓出土的竹林七贤和羽人戏龙图,刘岱墓志石刻和传世的瘗鹤铭石刻以及这一时期青瓷器上的雕塑艺术和造型艺术,都反映当时人们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力和表现能力。北固山铁塔,以及地宫中出土的金、银器和丁卯桥出土的950件窖藏银器,充分反映唐、宋金属冶铸技术和工艺艺术水平。民族英雄宗泽墓、“赵氏佳城”墓群反映了宋代的军事斗争和政治局势。现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隐青孩儿枕,南宋时的丝绸服装、雕漆柄团扇等都是全国罕见的工艺珍品。还有鸦片战争及其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侵入镇江和镇江人民反抗斗争的遗迹,如圌山大矶头炮台,大沙炮台、焦山炮台,英国领事馆、洋行、教堂、教会医院、教会学校,以及租界内的工部局、税务司等,也都是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侵华的历史见证。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解放以来,镇江共举办各种文物展览100余次,接待国内外观众达1065万人次,到外省市县巡回展览,观众达220万人次。另有300多件文物参加赴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地展览,扩大对外文化交流。1985年“镇江文物精华”在北京展出,彭冲、赛福鼎、钱昌照、陈再道、赵朴初、华罗庚、周培源及首都新闻界、历史界、文博界、美术界和在京镇江籍知名人士500余人参加开幕式,产生较大影响。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建立文保机构和文保网络,多次开展文物普查,维修重要地面文物古迹40多处,但近几年来在城市建设和对旧城区的改造中,有忽视保护文物古迹的现象。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对文物的价值和对保护文物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文物保护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① 在25处省级文保单位中,丹阳南朝陵墓石刻11处,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作为一个文保单位,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镇江焦山碑林。

② 1986、1987两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又有16处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至1987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47处。

第一章 遗址

早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距今约一万年以上,镇江就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商、周时代,土著居民荆蛮族聚集之地,至今尚存有村落遗址。另外,还有古城墙及军事设施遗址等。

第一节 村落遗址

[戴家山遗址] 位于东郊江苏工学院内的戴家山。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居住遗址,是典型的台形遗址,长约60米,宽约40米。1985年在试掘的18平方米探方中,发现灰坑一座,出土石器有石錛、石铲、石刀、石斧、石磨棒与砺石等。还有相当数量的陶片,分别为鼎、甗、釜、盆、碗、缸等的残片。

[陈家团山遗址] 位于润州区官塘乡陈家村附近。属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代的村落遗址。遗址长约60米,宽约50米,近圆形,突出地面约7米,顶平,灰土甚浓。发现遗物有石刀、红砂陶鬲足、陶罐片、印文软陶和硬陶片等。

[松子头遗址 ] 位于润州区蒋乔镇袁家檀山村,系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代的居住遗址,遗址东西长约120米,南北长约60米,突出地面约5米。顶平,遗址布满灰土,发现遗物有石斧、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几何印文软陶和硬陶器残片等。

[磨盘山遗址] 位于润州区丹徒镇西南500米,大运河的西岸,属商周时代村落遗址。发现5400余件制作精致的旧石器,距今约为5000年。现存面积长约80米,宽50米,高20米,文化遗物有红砂陶、鬲、红陶绳纹罐,灰陶豆和回纹、方格纹硬陶片等。

[吴家团山遗址] 位于润州区官塘乡吴家村附近,西距三里岗约300米,系商周时代村落遗址。遗址长50米,宽60米,略呈圆形,突出地面约4米,顶平,灰土浓。遗物有红砂陶、印文软陶和硬陶片等。

[ 断山墩遗址] 位于丹徒县丁岗平昌村东部,系西周时代吴国土著人居住的村落遗址。遗址东西长约11米,南北宽约225米,高出地面约8米,文化层堆积高达4米,是苏南最大而又保存较完整的一个土著先民村落遗址。

1981年秋季发掘出土绳纹、编织纹、梯格形印纹、云雷纹、回纹等60多种纹饰的夹砂红陶和灰陶及少数原始青瓷。遗址中发现了夯土台基和柱础,台基底部、房屋柱础之间埋有人骨架,房中有灶以及大量烧土和制坯用的陶板子、不合格的废弃陶器。此外,还发现鹿、象、牛、猪的牙齿和石斧、网坠、纺轮、铜剑等生产工具和兵器。

[龙脉团山遗址] 位于镇江西南郊七里乡七里村,是商周时代土著荆蛮族的一个聚居地。现存长约60米,宽约50米,高5米许,顶部平坦,整个遗址呈椭圆形台地,又称台形遗址。据考古调查资料,该遗址有较厚的文化层,曾采集到多种石器与几何印纹陶片、原始青瓷片等。

[大华团山遗址] 位于蒋乔镇大华村附近,长为40米,宽为20米左右,高约6-7米。系商周至春秋时的村落遗址,地面有夹砂红陶等器物残片。文化层比较丰富。因水利工程分洪,遗址遭到破坏,残存一半。

[枕山遗址] 位于润州区蒋乔镇大华村,有大小枕山两处。系商周、春秋时代的村落遗址。

大枕山长约50米,宽约30米,高3-4米。

小枕山长、宽各30米,高约3-4米。

该两遗址保存比较完整。有文化层,发现红陶片、印纹软陶片及几何印纹陶片,有罐、鬲等陶器残片,纹饰有网纹、编织纹、回纹等。

[岗子下小团山遗址] 位于润州区官塘乡岗子下村附近,系商周至春秋时代村落遗址。遗址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50米,突出在水田中。东北高约6米,东南略低,遗址顶部四周曾挖过战壕,边缘已被破坏。在东南断面上显露灰土甚浓。遗物有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印文软陶与硬陶器残片。

[ 蒋家木鱼墩遗址] 位于润州区七里乡龙脉桥南约1公里,四周是水田。遗址东西长约70米,南北长约130米,突出在水田中。顶平,南北两端高约7米,中部稍凹,上部布满灰土,遗物有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印文软陶和硬陶器残片。亦属商周春秋时代的村落遗址。

[傅家岗遗址] 位于润州区官塘乡傅家岗村。遗址长约100米,宽约50米,高5米余,其上已建有一座变电所,但遗址四周仍见有陶器残片,亦系商周至春秋时代人类居住村落遗址。该处距西面公路约50米余,地势原较高,现已被削平,仍显微凸地形。

第二节 古城墙与军事设施遗址

[花山湾古城遗址] 在市区东北花山湾。缘山为垒,利用岗峦起伏,依势用土层层夯实加高筑成。1984年在开发花山湾基建工程中,暴露城墙的夯土层而发现。现残存城墙东、南、北三面,总长约2300米,高约20米,宽约8-15米,在东北侧城墙外还残存一段护城河。此城有人认为似东晋古城,有人认为似系唐代营建,尚待进一步考证。

花山湾古城遗址

[太平天国堑壕遗址] 位于南郊招隐山顶。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罗大纲、吴如孝率太平军于同年3月攻占镇江城,旋在东北沿江加筑新城布防,并全力加强西南外围防线,凭借招隐等山天然屏障,筑堑壕、石垒,设重兵驻守。今招隐山顶尚存堑壕蜿蜒约百余米。

[太平天国新城城墙与清军水师标统署遗址] 位于城西姚一湾小营盘,濒临长江、古运河边。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镇江城后在东北沿江筑新城,今尚残存一段,长约60米,高约3米余,东西向,系用不规则大小条石砌成,内夹杂乱砖石。城墙南则为清军扎营处,曾为水师标统衙门,今存有光绪年间建中西结合二层楼房二幢,有拱券大门楼,前有石台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