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纪肺鱼新发现,揭秘进化奥秘
泥盆纪肺鱼新发现,揭秘进化奥秘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团队在云南曲靖发现了一种新的肺鱼化石——会泽滇双翼鱼,距今约3.9亿年。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早期鱼类演化的理解,还揭示了肺鱼独特的适应性进化机制,为研究脊椎动物从海洋到陆地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
泥盆纪: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质时期,持续了约6000万年(从4.192亿年前到3.589亿年前)。这一时期因英国威尔士的泥盆郡而得名,那里首次发现了该时期的地层。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盾皮鱼、棘鱼等多样化发展,现代硬骨鱼也开始出现。
肺鱼作为泥盆纪时期的重要鱼类,起源于早泥盆世,迅速分化并在晚泥盆世达到多样性高峰。它们拥有特化的齿板和自接型颌骨,适合捕食带壳无脊椎动物。肺鱼通过类似肺的鳔呼吸空气,在干旱时能进入休眠状态,这种适应性使它们成为研究水生向陆地过渡的重要对象。
从水生到陆生的关键过渡
肺鱼作为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重要研究对象,其基因组研究揭示了陆地脊椎动物起源的关键信息。最近,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和维尔茨堡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对肺鱼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发现肺鱼基因组约为人类基因组大小的30倍。这一突破性发现有望揭示当今陆地脊椎动物的鱼类祖先如何成功登陆的奥秘。
研究显示,南美洲肺鱼的遗传物质在规模上打破了所有纪录:其DNA超过900亿个碱基,是已知最大的动物基因组,其大小是之前纪录保持者——澳大利亚肺鱼基因组的两倍多。康斯坦茨大学进化生物学家阿克塞尔·迈耶说,南美洲肺鱼的19条染色体中,有18条的大小均超过了拥有近30亿个碱基的人类基因组。随着时间推移,自主转座子是肺鱼基因组膨胀到如此巨大的原因。这些DNA序列会“复制”,然后改变它们在基因组中的位置,进而导致基因组的增长。
呼吸器官的演化之谜
两栖动物作为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演化的过渡类群,其个体生活史包含了水生和陆生两个生活阶段。在从水栖幼体变态发育至陆栖成体的过程中,两栖动物的诸多器官系统都发生了重构。例如,运动器官由尾转变为四肢以适应陆地的运动方式,呼吸器官由鳃转变为肺以适应陆地空气呼吸方式,消化系统发生重构以适应食性的转变,神经系统发生重构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陆生环境。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员团队以饰纹姬蛙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多种技术方法,对两栖动物变态发育过程中呼吸器官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在变态高峰期,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在饰纹姬蛙鳃和肺的同步激活调控了鳃的吸收和肺的功能建成。单细胞转录组分析表明,在登陆的关键时间节点,饰纹姬蛙的肺能够快速实现形态和功能的建成。
未来展望
会泽滇双翼鱼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肺鱼基因组的破译揭示了脊椎动物登陆的关键信息,两栖动物变态发育的研究则揭示了呼吸器官转变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生命演化历程的理解,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揭示生命演化的奥秘,进一步完善对地球生命历史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