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珍藏:古代狗狗的多重角色与文化象征
故宫博物院珍藏:古代狗狗的多重角色与文化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不仅是人类的忠实伙伴,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众多与狗相关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狗在古代中国的多重角色,也体现了人与狗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故宫文物中的狗狗形象
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近现代画家高嵡的《走兽图册——狗》,描绘了一只肥壮稚嫩的小哈犬在花盆下熟睡的场景。画家运用西画中的透视法则,通过水墨与水粉的交融,将小狗毛茸茸的质感表现得真实而生动,其熟睡的憨态亦刻画得逼真而传神。
另一件清代蒋璋的《指画地支十二生肖图册——狗》,则展现了黑白二小狗相斗嬉戏的生动场景。白色小狗采用白描手法,以指尖勾勒出侧面形象,展现出短小细润的皮毛;黑色小狗则用水墨写意手法,通过浓淡不同的水墨描绘出正面形象。画家通过手指灵活的变化,将小狗身体转折的动势、皮毛的质感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
狗的驯化与历史作用
狗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这一过程可追溯至约1.5万年前。在中国,最早的家犬化石发现于河南省新郑裴李岗遗址,距今约7400年。考古证据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狗就已经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东汉绿釉陶狗,高33.2厘米,长37厘米,四肢站立,脊上有圆圈,背有带围腰,尾下有一圆孔,展现了汉代狗的造型艺术。这件文物不仅体现了狗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古人对狗的驯化和利用。
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象征着忠诚与正直。《礼记·少仪》记载:“孙氏曰:犬有三种,一曰守犬,守御宅舍;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三曰食犬,以充庖厨。”这表明在古代,狗被分为看家护院、狩猎和食用三种用途。其中,看家护院的守犬最为常见,体现了狗的忠诚特性。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新石器时代狗形鬶,展现了狗在早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这件文物不仅是一件实用器皿,更体现了狗在当时社会中的象征意义。狗被视为人类的守护者和朋友,其形象被赋予了吉祥和平安的寓意。
人与狗的情感联系
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人类的朋友和家庭成员。《北齐书·恩幸传》记载,北齐后主高纬甚至将猎狗封为“仪同”“郡君”等高官,享受“天禄”。这种将狗视为家庭成员的现象,体现了人与狗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在现代社会,狗依然保持着其忠诚与友善的特性,成为许多家庭的宠物。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狗的多重角色,更体现了人与狗之间跨越千年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