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肉被列为致癌物,经常吃牛肉、猪肉会患癌?一次性给你说清楚
红肉被列为致癌物,经常吃牛肉、猪肉会患癌?一次性给你说清楚
近日,一篇关于猪肉与癌症关系的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文章指出,中国癌症高发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猪肉等红肉摄入过多。这一说法是否准确?红肉真的会致癌吗?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红肉被列为致癌物,经常吃猪肉会患癌?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机构发布的相关数据中,的确将红肉列入了2A类致癌物清单。那么,红肉被列为2A类致癌物,它到底冤不冤呢?其实并不冤。
红肉富含的饱和脂肪酸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通过刺激胆汁酸进入十二指肠而促进脱氧胆酸与石胆酸的形成,在“二级胆汁酸”的相关动物实验中已证实该物质会促进结直肠致癌物的形成。
摄入大量高脂肪红肉会提高肥胖的风险,而肥胖被认为是导致癌症的一大元凶。
红肉中血色素较多,经过烹饪会变成亚铁血色素。该物质不致癌,但却会在肠道内被代谢为有一定毒性且促致癌物生成的某种因子。
经过烟熏卤制等加工的红肉亚硝酸盐超标,且多环芳烃、杂环胺等有害物质含量也较多,一旦过量摄入会增加胃癌、肝癌等癌症的风险。
世卫组织官方对癌症致癌物分为四类:
- 一类致癌物:确定可致癌
- 二类致癌物:2A类致癌物对人体致癌相关数据有限,但确定对动物致癌;2B类致癌物对人体致癌相关数据有限,对动物致不致癌不论有无证据都在此列
- 三类致癌物:怀疑会致癌
- 四类致癌物:很可能不致癌
那么,被列为2A致癌物的猪肉究竟还能不能吃呢?事实上,官方定性的致癌物等级并不等于致癌强度,红肉虽然是2A类致癌物,但只是说明红肉可能致癌,且尚无明确证据证实人吃了就会致癌。而且,严格来说致癌物是会提高致癌风险,并不代表吃了就会致癌,况且癌症是多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不是单纯吃某种食物就会患癌。更重要的是,红肉中的维生素A、蛋白质等也是相当丰富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其实导致癌症的因素还有很多,而相较于猪肉本身,我们更应该警惕的反而是烤肉、加工肉、腌肉等,比如烤肉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苯并芘,而后两者亚硝酸盐超标,很容易在体内形成以及致癌物亚硝酸盐。
猪肉的营养价值
猪肉是人们餐桌上最为常见的一种肉类,其营养价值还是相当丰富的。
丰富的铁元素:猪肉富含铁元素,而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而人如果体缺乏铁则影响血红蛋白数量并导致红细胞不足,就很容易造成缺铁性贫血。
丰富的维生素B1:猪肉中维生素B1的含量甚至比羊肉、鸡肉等其他肉类高很多。维生素B1能帮助维持正常糖代谢,在心脏、消化系统也有重要作用。人如果缺乏维生素B1就容易便秘、恶心、抑郁等。
吸收利用率高的氨基酸:特别是猪瘦肉中优质蛋白的含量极高,小分子氨基酸也是人体很好吸收利用的。
不同部位的猪肉也各有特点:
- 里脊肉:蛋白质高达29.2%,几乎都是瘦肉,脂肪仅7.9%,因最嫩而适合炒、炸、熘。
- 五花肉:肥瘦相间,蛋白质7.7%,脂肪达到35.3%,口感较好而适合做红烧肉、东坡肉或回锅肉。
- 梅花肉:夹杂着些许脂肪的瘦肉,位于猪前肩和前腿之间脖颈部位,适合烤、煎和刷火锅
- 猪腿肉:前腿肉有肥有瘦且有肉筋,肉质老,而后腿肉则瘦肉大块筋少,适合做咸烧白或梅菜扣肉等菜式。
健康吃肉,牢记“4多4少”原则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肉类生产消费大国,自1978年至2020年间,我国人均肉类消费已从每年9公斤上升至70公斤,人均吃肉量已经翻了快八倍!来自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生物样本库中474985名成年人的进行长达八年随访后,发现肉类摄入量过多与多种疾病风险相关。
可是猪肉又真的有营养,难道因此就不能再吃猪肉了吗?非也,猪肉可以吃,关键在于是否坚持了这“四多四少”原则:
- 多吃肉少吃内脏和皮:皮的脂肪含量超标,而内脏则含有代谢废物、重金属、胆固醇等,不宜多吃。
多吃新鲜肉少吃加工肉:像火腿、培根、腊肉等经过腌制的肉类亚硝酸盐超标,产生的致癌物亚硝胺危害健康。
多吃白肉少吃红肉:与红肉相比,鱼肉、鸡肉等白肉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而脂肪也偏低。
多低温烹煮少油炸煎烤:油炸煎烤后的肉类的确更美味,但制作是温度过高也容易产生杂环胺类致癌物,特别是脂肪在高温下会产生致癌物苯并芘,很容易增加癌症风险。建议肉类还是以蒸、煮、炖、炒、焖等低温烹煮的方式比较好。
世卫组织将致癌物进行等级划分,并不是等于致癌强度,而红肉被划分到2A类致癌物,也不是说吃红肉就一定致癌。像猪肉等红肉其实也是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适时吃猪肉对身体还是有好处的。另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加工肉以及猪身上不能吃的部位,这才是我们要少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