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卖过期虾片被罚五万!法律红线不可碰
售卖过期虾片被罚五万!法律红线不可碰
近日,一起商家因销售过期虾片被罚款5万元的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不仅彰显了我国对食品安全的严格监管态度,也警示广大商家和消费者要时刻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
案件回顾:过期虾片引发的5万元罚单
据报道,某市场监管部门在日常检查中发现一家食品经营部存在销售过期虾片的行为。经调查核实,该经营部销售的虾片已超过保质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该经营部作出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5万元罚款。
法律依据:销售过期食品为何被重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十)项规定,禁止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对于违反这一规定的,该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五)项明确指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过期食品的危害:不只是口感问题
过期食品之所以被严格禁止销售,是因为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以过期虾片为例,超过保质期后,虾片中的油脂可能发生氧化酸败,产生哈喇味,不仅影响口感,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此外,过期食品可能滋生细菌和霉菌,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
监管现状:线上线下销售过期食品现象频发
尽管法律法规明令禁止,但在实际生活中,销售过期食品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将过期食品以“宠物饲料”的名义进行销售,价格低廉且销量可观。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还存在诸多风险。例如,一些商家虽然声称“禁止人食用”,但仍在推广视频中演示食用过程,这种模糊处理的方式极易误导消费者。
加强监管:多方联动守护食品安全
面对过期食品销售的监管难题,专家建议从多个方面加强治理:
完善监管体系:充实执法队伍,配备先进检测设备,提高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强市场监管、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行动。
提高违法成本:提高对销售过期食品等违法行为的罚款额度,增加违法成本。对于情节严重的违法者,应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并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畅通投诉渠道:建立便捷的食品安全问题投诉渠道,简化处理流程,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其维权意识和能力。
推动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应定期组织食品经营者参加食品安全培训和教育活动,增强商家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食品经营者诚信档案,对存在不良记录的商家进行公示。
结语:食品安全,人人有责
这起5万元罚单案件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商家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消费者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理性消费;监管部门则要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只有多方联动,才能真正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