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提升心理健康的良方
运动:提升心理健康的良方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研究表明,运动不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更是改善心理健康的有力工具。从释放压力到提升情绪,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
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科学原理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运动能够刺激大脑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如内啡肽、多巴胺等,这些化学物质能够显著改善情绪,提升幸福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殷莉指出,身体运动可以刺激青少年的肌肉状态和大脑,激活情绪,最终在人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构建良性循环。运动不仅能提升认知能力、反应速度,还能促使身体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提升情绪状态,进而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不同类型运动的心理效益
并非所有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都相同。根据运动类型的不同,其对心理健康的益处也有所差异。
有氧运动:改善心境和情绪
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心境和情绪。这类运动需要持续3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有氧运动能够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这种天然的化学物质能够提升幸福感,缓解抑郁情绪。
力量训练:增强自信心
力量训练如举重、做俯卧撑等,不仅能增强肌肉力量,还能提升自信心。通过克服挑战和达成目标,人们能够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自我价值感。
团体运动:促进社交互动
足球、篮球、排球等团体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促进社交互动。在团队合作中,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交支持和情感联系,这对于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对抗性运动:提升应变能力
如拳击、摔跤等对抗性运动,能够提升个人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在高强度的对抗中,人们能够学会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这对于应对生活中的挑战非常有帮助。
运动建议与注意事项
要获得运动带来的心理健康益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专家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此外,每周还应进行两次以上的肌肉力量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过多的锻炼并不总是更好。要把握好体育运动的频率和时间。青少年每周锻炼三到五次,每次锻炼时间45分钟左右较适宜。
在开始新的运动项目之前,请咨询医生或其他医疗护理专业人员,以确保该运动对您来说是安全的。了解哪些活动、多大的运动量以及怎样的运动强度对您来说是合适的。
如何开始并坚持运动
开始并坚持日常运动或定期身体活动可能是一项挑战。以下措施可能有所帮助:
找到喜欢的项目。找出您最有可能坚持的身体活动,并考虑您最有可能在何时开始以及以何种方式进行。
获得医疗护理专业人员的支持。讨论一下锻炼项目或日常身体活动,以及如何将其融入您的总体治疗计划。
设定合理的目标。实事求是地考虑您能够进行的项目。然后慢慢开始并逐渐增加强度。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来量身定制计划,不要设定不太可能达成的目标。
不要把运动或身体活动视为杂务。如果您认为运动只是生活中“应该”但却没做成的一件事,您会把它视为失败。不妨用看待治疗或药物的方式去看锻炼或身体活动,把它视为帮助您变得更好的一个工具。
考虑有哪些妨碍您成功的因素。如果弄清妨碍您的原因,那么您或许就可以找得到解决方案。例如,如果您觉得难为情,您或许可以在家中运动。如果有人陪同能使您更好的坚持目标,那就找个朋友一起锻炼或是找爱好相同者做同样的身体活动。如果您没钱购买运动装备,那就进行一些免费的项目,例如定期散步。
运动和身体活动是缓解抑郁或焦虑症状的良方,但不能代替谈话疗法(有时称为心理疗法)或药物治疗。
结语
运动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更是一种心理调适的方式。通过运动,我们不仅能获得健康的身体,更能培养积极的心态,提升心理韧性。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动起来,为自己的心理健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