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消失的天灯万寿灯重现紫禁城
数字技术让消失的天灯万寿灯重现紫禁城
2019年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举办“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消失近200年的天灯和万寿灯首次复原展出,成为展览中最具观赏价值的实景体验部分。这一壮举背后,是故宫博物院与五洲设计院的精诚合作,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应用。
天灯与万寿灯的历史渊源
天灯和万寿灯是清代宫廷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腊月二十四安设天灯、万寿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撤出,是清代早中期每年一度的固定仪式。据《国朝宫史》记载,天灯和万寿灯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安设,次年正月二十五日撤出,按节次第安设撤出。这一活动从立天灯、万寿灯的仪制来看,应是始于乾隆朝,天灯和万寿灯的安设位置、数量都有严格规定。天灯和万寿灯的复原,不仅是对清代宫廷春节习俗的还原,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数字化技术助力文物复原
天灯和万寿灯的复原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相关史料记载不详,且实物早已消失,复原工作只能依靠故宫博物院档案馆保存的唯一一张老照片和相关文献资料。为了精准复原,故宫博物院与五洲设计院合作,运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
五洲设计院采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和三维加工技术,对老照片进行高精度扫描和数据处理,成功获取了天灯和万寿灯的三维模型。通过三维虚拟修复技术,专家团队对模型进行精细调整,确保每个细节都符合历史记载。最终,复原的天灯和万寿灯不仅在外形上高度还原历史原貌,更在结构和工艺上达到了博物馆级的精准度。
创新合作模式与标准制定
在天灯和万寿灯的复原过程中,故宫博物院与五洲设计院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故宫博物院提供丰富的文物资料和历史研究支持,五洲设计院则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工程管理经验。这种跨领域合作不仅成功复原了文物,更为未来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还共同编制了《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规范 器物》,填补了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标准的空白。该标准详细规定了文物三维数字化的流程、技术要求和数据管理规范,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标准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迈入了新的阶段。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天灯和万寿灯的复原,不仅是对消失文物的重现,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通过数字化技术,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重新焕发生机,让当代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历史的魅力。同时,这一项目也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展示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故宫博物院与五洲设计院的合作,不仅成功复原了消失近200年的天灯和万寿灯,更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树立了新的标杆。这一项目充分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