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博物馆:AI让文物开口说话!
智慧博物馆:AI让文物开口说话!
2024年6月28日,央视《2024中国·AI盛典》上,一个令人惊叹的场景震撼了所有观众:沉睡两千多年的秦始皇兵马俑竟然开口唱起了华阴老腔,展现了大秦雄风。这一突破性的创新背后,正是AI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最新应用。
什么是智慧博物馆?
智慧博物馆是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成果,处理收集关键信息,实现博物馆传播展示的全面提升。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参观体验,更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质的提升。
AI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游客只需用手机对准兵马俑拍照,兵马俑就能“开口说话”,为观众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这一创新应用背后,是阿里通义EMO技术的支持。该技术通过肖像说话(Talking Head)技术,无需3D建模就能驱动肖像开口说话,不仅降低了视频生成成本,还大幅提升了视频生成质量。
AI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具体应用
知识图谱技术:让文物讲故事
知识图谱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强大的语意处理和互联组织能力,使博物馆文物散落在各方面的信息点形成“串联”。通过精确语义检索、知识问答、关联挖掘、可视化呈现等方式,知识图谱可以实现丰富的知识表达,让文物自己“讲述”其背后的故事。
AR/VR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
AR(增强现实)技术将原本在现实世界中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很难体验的实体信息,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实现模拟仿真后的叠加,让观众获得更直观、深刻的感受。例如,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览活动,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复现了圆明园的整体布局。
VR(虚拟现实)技术则进一步拓宽了文化的传播路径,扩大了文化传播广度,提高了文化的传播影响力。观众只需戴上VR眼镜,就能“穿越”到古代,与历史文物进行互动。
全息投影技术:让文物“动”起来
在郑州博物馆,通过全息投影技术,镇馆之宝商代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得以“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技术让静态的文物“动”了起来,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参观体验。
物联网技术:让文物保护更智能
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领域主要应用于文物信息采集、文物定位管理、展厅环境监测、安全保卫、观众服务等方面。例如,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建立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可以监测开放洞窟的温湿度变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使用视频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文物管理工作的智能化。
未来展望:AI将如何改变博物馆?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例如,通过AI技术,博物馆可以开发聊天机器人或虚拟助手,为参观者提供个性化的导览服务;利用大语言模型,可以实现多语言实时翻译,帮助不同语言背景的参观者更好地理解展品;AI技术还可以辅助内容生成创作,如自动生成展览的介绍文本或宣传材料。
AI技术正在为博物馆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通过AI技术,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历史与现代实现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