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胜利者孙权向失败者刘备求和
夷陵之战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胜利者孙权向失败者刘备求和
夷陵之战后,刘备遭遇惨败,被迫退守永安。令人意外的是,胜利者孙权并未乘胜追击,反而主动向刘备求和。这一历史谜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孙权在夷陵之战中的困境
夷陵之战始于公元221年七月,刘备率军伐吴。次年夏六月,陆逊以火攻大败刘备。追击至白帝城后,秋八月陆逊率军撤回。在这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孙权实际上处于极为艰难的境地。
当时,孙权不仅要应对刘备的军事压力,还要防范北方曹丕的威胁。为避免两面作战,孙权在夷陵之战前向曹丕称藩投降。这一决策虽然暂时解除了北方威胁,但也让孙权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曹丕的部下刘晔曾建议趁孙权主力在夷陵之际,出兵攻打东吴后方。幸运的是,曹丕以孙权已称藩为由,选择"坐山观虎斗",未对东吴采取军事行动。但在此期间,曹丕不断派使者向孙权索要珍禽异兽、奇珍异宝,给孙权带来巨大压力。
夷陵之战后孙权面临的形势
夷陵之战虽以东吴胜利告终,但孙权的战略形势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反而更加复杂。刘备在赵云增援后稳住阵脚,双方仍处于对峙状态。同时,曹魏与孙权的关系急剧恶化。
曹丕在夷陵之战后要求孙权对曹魏盟誓效忠并送子为人质,遭到孙权拒绝。九月,曹丕发动三路大军攻打东吴。陆逊及时撤回主力,成功抵御曹丕的进攻。这场交锋持续半年,最终曹丕无功而返。
孙权与刘备言和是双方的共同需要
九月,曹丕发兵三路攻打东吴,双方进入相持不下的交战状态。在此期间,孙权派使者向刘备求和。在历史上,是这样记载这一事件的: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经过我们梳理整个历史脉络,就可以看到孙权为何害怕刘备,还要主动向刘备求和了。这是因为九月曹丕发动了对东吴的进攻,而十月,刘备对蜀中又进行了兵力的动员。他命令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区建立军营,编练新的军队。而刘备自己则坐镇白帝城,对东吴虎视眈眈。
假如刘备再卷土重来的话,东吴前有曹魏的大军,侧后有刘备的攻击,战略形势极为不利。搞不好的话,东吴还会有灭亡的危险。这是孙权心里害怕的原因。而政治经验老到的刘备,也抓住孙权的这一点,对孙权施加压力。他亲自给陆逊写信,表达自己准备再次出兵,问陆逊如何应付。虽然陆逊强硬的回答了刘备,可是这件事也给孙权留下了心理阴影。
因此,为了避开两面作战的形势,孙权才会主动向刘备求和。当然,在这件事上,刘备处于主动的位置。他可以同意孙权的求和,也可以不同意。这是因为蜀汉的地理形势保证了它的安全,蜀汉对于东吴进可攻退可守。而东吴面临两面夹击的威胁,对议和的期望要远远高于刘备。
但是,刘备最终还是答应了孙权的求和要求。这是因为,刘备也无力将同东吴的战争进行下去了。从战略上来说,吴蜀联盟对抗曹魏才是两国唯一正确的战略。蜀汉和东吴的夷陵之战,其实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东吴消灭了蜀汉五六万军队,而自己也损失了上万的军队。
这样,吴蜀双方的实力与曹魏直接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双方继续对抗下去,吴蜀两国的最终就只剩下灭亡一条路。一场夷陵之战,让刘备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重新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从刘备自身的情况来说,他不能容许他继续和东吴对抗下去了。刘备的精神和身体在战争中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在白帝城期间,刘备就已经身染疾病。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没有能力再带兵打仗了。而没有他率领的蜀军,根本就不是陆逊的对手。
再加上由于长年征战,蜀汉的国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蜀汉的统治区里,叛乱四起,诸葛亮和他的手下为了平叛四处奔波。在这种情况下,蜀汉也无力支持一场新的战争。不过,刘备为了改善自己的战略态势,与孙权进行了最后一场博弈。
刘备故意征集新军,自己坐镇白帝城,摆出一副准备对东吴用兵的架势。东吴和曹魏相持,形势已经极为不利。如果再与刘备开辟新的战场,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孙权才会在战役结束后,见好就收,主动向刘备求和。刘备也顺坡下驴,答应了孙权的请求。
结语
孙权向刘备求和的时候,正是曹丕向东吴发动三路进攻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刘备坐镇白帝城,并且让诸葛亮征集训练新军。这使得孙权十分惧怕,主动向刘备求和。刘备做出一副进攻东吴的姿态,就是想逼迫孙权求和。他就是要孙权留下两面作战的阴影,不得不主动解决。否则的话,在曹魏和蜀汉的夹击下,东吴很可能会陷入灭顶之灾。
不过,当时刘备身染重病,也是时日不多了。蜀汉的统治区因为长期的战争,民穷财尽,叛乱四起。他为了给蜀汉赢得喘息之机,一直在白帝城坚持。直到东吴与蜀汉议和后,刘备才托孤诸葛亮,离开了人世。可以说,逼孙权议和,是刘备为了蜀汉政权的延续,做出的最后一次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