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暮江吟》:古诗词中的绝美意境
白居易《暮江吟》:古诗词中的绝美意境
白居易的《暮江吟》以其清新秀丽的笔触,描绘了深秋季节江上的优美风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不仅语言精炼,而且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幅美丽的画卷之中。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重温这样的古典诗词,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为我们带来片刻的心灵宁静。
创作背景与心境
这首诗大约写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当时白居易因对朝廷政治失望,自求外任,赴杭州担任刺史途中。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白居易在诗中写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景色描写与意境营造
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透出江天晚景之妙。一道残阳的余晖铺洒在江水之中,江水一半呈现深碧一半染得通红。一个“铺”字,形象地描绘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动态画面。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使人感觉到亲切而安闲。
诗人抓住江面上因为受到光照程度不同而呈现出的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的独特画面: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描绘出一幅夕阳西沉、晚霞映江,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丽景象。
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写新月初升的江面夜景,透出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之美。最惹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露滴圆润如珍珠、新月初升似弯弓的美好的境界。“谁怜”二字,似有惆怅之思,更添如水清愁,自然融情于景。
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再抬头远望,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情随景生,写出天空、江面的两种美妙景象,虽各有特色,却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画面壮观秀美。
情感表达与人生哲理
白居易通过景物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既是对景色的描写,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惆怅。而“半江瑟瑟半江红”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叹和留恋之情。这种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空间感。
此外,诗中的江水滚滚东流,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残阳铺水,则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这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特色与语言魅力
《暮江吟》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时间过渡自然:诗歌从日落写到月升,再到夜深,时间线索清晰,展现了一幅连续的秋江暮景图。
- 意象生动:用“真珠”比喻露珠,“弓”形容新月,既贴切又富有想象力,增强了画面感。
- 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整首诗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 语言精炼:全诗仅28字,却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现代意义与启示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白居易的《暮江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机会。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学会放慢脚步,欣赏身边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诗中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把握当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