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地区气候变化风险预警:从监测到应对
中国沿海地区气候变化风险预警:从监测到应对
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出72毫米,创下198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揭示了中国沿海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风险。
海平面上升:最直接的威胁
海平面上升是气候变化最直观的表现之一。数据显示,1993年至2023年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达到每年4.0毫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一看似微小的变化,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警报
海平面上升首先威胁的是沿海生态系统。以渤海为例,2023年海平面较常年高出122毫米,达到历史最高位。这导致了海岸线的持续侵蚀,湿地面积缩减,生物栖息地丧失。红树林、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城市安全的考验
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正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直接威胁。2022年,长江全流域干旱期间,咸潮入侵上海长江水库取水口长达90多天。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台风“梅花”活动时,上海入海口近海区域形成海水倒灌,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各大超市出现抢水情况。
经济发展的隐患
海平面上升还对海洋经济构成重大威胁。2023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9.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然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海岸防护能力下降,给港口航运、临港产业带来安全风险。同时,海岸侵蚀也影响了沙滩浴场等海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极端天气:频发的挑战
除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进一步加剧了沿海地区的风险。2024年,中国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强发。
超强台风:秋季台风“摩羯”以超强台风等级登陆海南文昌,刷新了秋季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纪录。9月16日,“贝碧嘉”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三天内上海首次遭遇两个台风袭击。
暴雨洪涝:辽宁葫芦岛遭遇罕见特大暴雨,最大过程降水量达540毫米。海南在10月份遭遇“暴雨列车”袭击,引发严重次生灾害。
高温热浪:南方地区经历史上第二强高温过程,上海连续12天最高气温超过37℃,重庆沙坪坝高温日数达77天。
预警监测:应对之道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风险,中国正在积极构建完善的预警监测体系。
自然资源部建立了集海洋站、雷达、浮标、船舶、无人机、卫星遥感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监测要素涵盖海洋生物、水文气象、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监测区域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
预警监测体系不仅关注海平面上升,还涵盖了赤潮、浒苔绿潮等生态灾害的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重点海域的全天候监测。
在预警监测的基础上,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性管理措施:
优化空间布局:探索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分类管理,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建立健全自然岸线管控制度。
强化生态修复:加强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施互花米草、浒苔绿潮等生态灾害的联防联治。
提升防护能力:将海平面上升纳入海岸防护设施设计,提升港口、堤坝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但通过科学预警和系统应对,中国正在为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