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文物古迹介绍
富平县文物古迹介绍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唐代帝陵到古代寺庙,从郑国渠遗址到名人陵园,这些文物古迹见证了富平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习仲勋陵园
习仲勋陵园位于富平县城西北陶艺果林园附近,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陵园。陵园内种植有侧柏、龙柏、白皮松、火球等树木,习仲勋同志的石刻座像座落在陵园中央。陵园庄严肃穆,简朴大方,2002年2月被共青团陕西省委批准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富平县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
唐中宗李显定陵
唐中宗李显定陵位于富平县北十二公里的宫里镇三凤村北的凤凰山。凤凰山由三个东西排列的石灰岩山峰构成,靠北围绕着一个半圆形的高峻山梁,中峰由山梁正中向南伸出,形似凤头,左右两峰对峙,犹如凤凰展开的双翅。从南远望,仿佛一只美丽的凤凰在浩瀚无际的天空翱翔。
北周文帝宇文泰成陵
北周文帝宇文泰成陵是宇文泰的陵寝。宇文泰(507-556年),一名黑獭,代郡武川鲜卑族人,曾参加六镇起义军,占据关中。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投靠宇文泰,并拥之,授大丞相。次年宇文泰废并杀之,建立西魏,立元宝矩为帝,设都长安。从此宇文泰统治长达20年,556年卒。
献陵陪葬区
献陵陪葬区位于富平县南5公里荆山原上,主陵位于三原县徐木乡境内,是大唐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陵寝。其陪葬墓居诸陵陪葬墓之第二,其陪葬区在主陵的东北部,即富平吕村乡境内。当地传说昔年大冢成群,松柏满原,荒草遍地,人烟稀少。有段民谣:“荆山原头四季青,松柏苍苍映太白。”
唐代宗李豫元陵
唐代宗李豫元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檀山,海拔851米。李豫(公元727-779年),唐肃宗长子,母吴皇后。初封广平王,名为俶。被宦官拥立为帝,时年37岁,在位18年(公元762-779年),病死,葬元陵。年号广德、永泰、大历。
唐文宗李昂章陵
唐文宗李昂章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留古乡何家村大冢堡北。李昂(809-840),是穆宗李恒的次子,敬宗李湛的异母弟。继敬宗为唐代第十五任皇帝,827年至840年在位。唐宪宗元和四年十月十日(809年11月20日)出生,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正月二十六日逝世,享年32岁。
西魏文帝宝炬永陵
西魏文帝永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留古乡何家村大冢堡北。西魏文帝元宝炬,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北魏宣武帝时期,元愉对朝廷的政治不满,被宣武帝软禁在宗正寺。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6年),元宝炬出生,第二年其父因被诬告谋反而被杀。宣武帝死后,元宝炬一家被流放边疆。
唐代帝陵
唐代帝陵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高峰时期墓葬制度的代表,是中国陵寝发展史上重要的阶段,是唐王朝兴衰历程的见证。唐代从公元618年建国,至公元907年灭亡,历时289年。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乾陵),除昭宗李晔和陵和哀帝李柷温陵分别在河南渑池和山东菏泽外,其余18陵均在陕西关中。
节愍太子李重俊墓
节愍太子李重俊墓位于富平县宫里乡南陵村北,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日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重俊墓已由省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从发掘情况看,墓园由两部分组成,即地面和地下两部分构成,地面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幸存无几,封土堆因雨水冲刷和人为的破坏,已不复存在。
法源寺塔
法源寺塔位于富平县东北33公里处的美原镇西寺小学内(法源寺旧址),塔的东、西、北为居民。据《富平县志》樊志卷二载:“法源寺在美原镇,创建未祥,内有塔数级”。寺貌既不复见,当年规模无从考证,据传塔为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建美原县后所建,高近20米,外周径约10米,八角十三层,砖砌结构,塔身逐层收分,每层均设佛龛,内供佛像,塔顶置铁刹,塔基为八角形,每角各置石狮一尊,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汉太上皇陵
汉太上皇陵又称万年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杜村镇姚村南2000米。1983年富平县人民政府立(省保)的标志碑。2006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立(省保)标志碑。汉太上皇陵是荆山塬景区中历史文化园区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也是中华原上现存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太上皇陵见证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辉煌。
富平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位于富平县老城正街,明洪武三年主薄陈忠信创建,经洪武九年,天顺三年,弘治五年,正德六年四次修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关中大地震毁。隆庆七年(1573年)知县史灿,县函李果始重修,大殿座北向南,座落于台基上,台基长(东西)21.4米,宽(南北)12.4米,高1.4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覆盖,斗拱为五铺作单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
唐顺宗李诵丰陵
丰陵位于曹村乡陵前村的金翁山之阳,系唐代第十个皇帝顺宗李诵陵墓。李诵,为唐德宗李适之子,公元805年在位。为太子时即与王叔文,王胚等筹划改革政治,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即位,任王叔文为翰林学士,下令罢免贪酷的京兆尹李实,减免一些捐税,停罢宫市,废除五坊小儿,禁止宦官干政,史称“永贞革新”。
富平圣佛寺
圣佛寺位于富平县城西效中山原头。该寺建于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原名叫灵感寺。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都统王铎将两川兴元军屯灵感寺,即是这里。圣佛寺分别在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两次进行重修。建国初尚存前后两殿。在圣佛寺的西边,有一座高大的砖塔,塔高约30米,八角十三层,砖砌结构,塔身逐层收分,每层均设佛龛,内供佛像,塔顶置铁刹,塔基为八角形,每角各置石狮一尊,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郑国渠遗址
郑国渠遗址流经富平的郑国渠,全长约150公里,可灌溉18万余公顷。其引水口至干渠段,修有宽15~20米,高3~5米,长达6公里的引水渠堤。现存郑国渠口、郑国渠古道和郑国渠拦河坝,附近有秦以后历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遗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遗存。郑国渠修成后,灌溉关中平原44万亩土地,使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