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语电影:方言文化的传承新宠
厦门语电影:方言文化的传承新宠
近日,由厦门作家、学者黄宁领衔主编的《厦门语电影:特殊历史语境下的文化产物》一书正式出版。该书作为教育部人文基金课题研究成果,首次对厦门语电影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重述,填补了方言电影学术研究的空白。
厦门语电影: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
厦门语电影,简称厦语片,主要指上世纪中叶以后在香港生产,面向东南亚闽南话族群传播的方言电影类型。这种电影类型最主要的特征即是采用闽南话对白,故事内容上“古装片”多为传统故事改编,“时装片”则是反映南洋华侨生活故事。
厦语电影的兴起与20世纪中期的华人移民潮密切相关。1949年后,大量闽南地区居民移居香港,他们带着家乡的戏曲和文化传统,在异乡寻找精神寄托。第一部输入台湾的厦语片,是1949年的《雪梅思君》,系由钱胡莲主演的古装戏。1952年以后,厦语片的生产渐多,题材多翻版自粤语戏曲片或改编目民间故事,编导也多是粤语片班底,其间还有少数是直接将粤语片更改配音而制成厦语片。
文化传承的桥梁
厦语电影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承载着东南亚尤其是我国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闽南话人群共同的文化记忆。从广义的“华语”概念出发,《厦门语电影》一书深入探讨了厦门语电影在华语电影史中的独特地位,与歌仔戏的深厚渊源。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这些电影不仅是族群认同的载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厦语电影与闽南戏曲有着深厚的渊源。许多厦语片直接取材于歌仔戏、高甲戏等地方戏曲,如《郑元和》《陈三五娘》《唐伯虎点秋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影片不仅保留了戏曲的唱腔和表演特色,还通过电影技术的运用,突破了舞台的局限,让戏曲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厦语电影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广泛传播,使其成为连接两岸三地闽南文化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满足了海外闽南人对家乡文化的思念,也成为年轻一代了解闽南文化的重要窗口。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厦语电影就是连接故土与他乡的文化桥梁。
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厦语电影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传承启示。它告诉我们,方言电影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通过电影这一现代媒介,传统文化得以跨越时空,与新一代观众相遇。
厦语电影的研究成果,为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启示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媒体、虚拟现实等,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同时,厦语电影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文化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才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喜爱。
《厦门语电影:特殊历史语境下的文化产物》一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让我们看到,方言电影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让厦语电影焕发新的生机,如何让闽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传承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厦语电影的研究成果,为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启示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媒体、虚拟现实等,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同时,厦语电影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文化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才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