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背后的真相:从口腔问题到全身疾病的风险预警
牙龈出血背后的真相:从口腔问题到全身疾病的风险预警
每天刷牙时牙龈出血,这个看似平常的现象可能暗藏风险。解放军第306医院全军口腔疾病诊治中心提醒大家,牙龈出血不仅仅是口腔问题,还可能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信号。据统计,我国35-44岁成年人中,牙龈出血检出率高达87.4%,而55-64岁人群更是高达98%。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牙龈出血的原因
牙龈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两大类。
生理性因素
刷牙方式不当:使用过硬的牙刷或刷牙力度过大,都可能导致牙龈受到机械性损伤而出血。建议选择软毛牙刷,并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避免过度用力。
牙齿清洁不彻底:食物残渣嵌塞在牙缝中,若不及时清理,会刺激牙龈,导致炎症和出血。使用牙线和间隙刷可以帮助清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
激素水平变化: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导致牙龈敏感性增加,容易出血。
病理性因素
牙周炎:这是最常见的病理性原因。牙周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牙周支持组织,其特征是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最终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牙周炎的发病率高达75%,在我国更是高达90%以上。
牙结石:牙结石是牙菌斑钙化形成的硬质沉积物,会刺激牙龈,导致炎症和出血。根据沉积部位不同,可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35-44岁人群中牙石检出率高达96.7%,55-64岁人群为96.4%,青少年的检出率也达到了73.6%。
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的溃疡性病变也可能导致牙龈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牙龈出血。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发牙周病,进而导致牙龈出血。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
肝脏疾病: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用于治疗高血压)、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可能引起牙龈增生或影响血小板功能,导致牙龈出血。
牙龈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专业治疗
牙周基础治疗:包括龈上洁治(洗牙)和龈下刮治,去除牙菌斑和牙石,控制炎症。这是治疗牙周炎和预防牙龈出血的基础。
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牙周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牙周手术:对于重度牙周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治疗,如牙周翻瓣术、植骨术等。
家庭疗法
盐水漱口:用温盐水漱口可以减轻牙龈炎症,促进伤口愈合。方法是将一茶匙盐溶解在一杯温水中,漱口30秒后吐出。
小苏打刷牙:小苏打可以中和口腔中的酸性物质,减少牙龈炎症。将小苏打和水混合成糊状,轻轻刷牙龈。
茶树油:茶树油具有抗炎和抗菌作用,可以在牙膏中加入几滴茶树油,或者使用含有茶树油的牙膏。
芦荟:芦荟凝胶具有舒缓和消炎作用,可以直接涂抹在牙龈上,帮助缓解牙龈炎症。
日常预防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不少于两分钟,使用牙线和间隙刷清洁牙缝,定期进行牙科检查和洁牙。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钙和维生素D,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含糖和酸性食物。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牙周炎和牙龈出血的风险。
定期检查: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牙龈问题。
牙龈出血虽然常见,但绝非小事。它不仅影响口腔健康,还可能暗藏全身性疾病的风险。因此,一旦发现牙龈出血,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是预防牙龈出血的关键。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守护口腔健康,远离牙龈出血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