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烧护理:这些误区你踩过吗?
儿童发烧护理:这些误区你踩过吗?
儿童发烧是让每位家长都紧张不已的事情。然而,在处理孩子发烧时,很多家长会陷入一些常见的护理误区,这些错误的做法不仅不能帮助孩子退烧,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
从一个真实案例说起
近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毛淑炯医师在急诊值夜班时,遇到一位奶奶带着发烧的宝宝前来就诊。当时宝宝体温高达39.1℃,被裹得严严实实。尽管医生建议解开衣物帮助散热,但奶奶担心宝宝着凉,坚持不松开包裹。不久后,宝宝突然出现惊厥症状,被紧急送往抢救室。经过抢救,宝宝才逐渐恢复。
这个案例揭示了儿童发烧护理中一个非常普遍的误区——"捂汗退烧"。实际上,这种做法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儿童发烧护理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多穿点、多盖点,通过出汗就能退烧。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孩子发烧时末梢循环较差,手脚可能摸起来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穿得不够多。相反,过度包裹会影响机体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扩张会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宝宝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可能会对多器官、多系统造成损害。
误区二:发烧不能洗澡或用冷水擦浴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发烧时不能洗澡,担心会着凉。还有些家长则试图用冷水擦浴来快速降温。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洗温水澡或用温水擦浴,这有助于散热。洗完澡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避免着凉。
误区三:一发烧就马上用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发烧,就立即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这种做法也是不恰当的。一般来说,如果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应该先尝试物理降温。只有当体温超过38.5℃时,才需要在物理降温的同时考虑使用退烧药。而且在使用退烧药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注意用药间隔时间,不能随意更换药物。
误区四:高烧也要等医生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用药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即使孩子已经高烧也坚持不处理,直接带孩子去医院。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8.5℃,应该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尤其是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容易引发高热惊厥等严重后果。
科学护理方法
那么,正确的儿童发烧护理方法是什么呢?
监测体温: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记录体温变化。正常体温范围为36.1℃至37.2℃,超过37.2℃可视为发热。
物理降温:
- 适当减少衣物,保持室内通风,但要注意手脚保暖。
- 使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手臂和小腿,帮助散热。
- 可以给孩子洗温水澡,但要避免使用冷水或酒精。
药物治疗:如果体温超过38.5℃,可在物理降温的同时考虑使用退烧药。常用的儿童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2个月以上婴儿)和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用药时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两次用药间隔至少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补充水分:鼓励孩子多喝水,必要时补充电解质,以防脱水。
观察病情: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饮食和活动情况,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呕吐等)。
及时就医:如果发烧持续超过三天未缓解,或出现抽搐、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症状,或三个月以下婴儿发热,都应及时就医。
儿童发烧虽然常见,但正确的护理方法至关重要。家长应该摒弃错误的护理观念,掌握科学的护理知识,这样才能在孩子发烧时做出正确的处理,帮助孩子安全度过发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