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园里的创业奇迹:天津新势力崛起!
天开园里的创业奇迹:天津新势力崛起!
2025年新春伊始,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2.0版支持政策的落地实施,这个被誉为天津“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园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创新型企业入驻。
政策升级,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高地
2024年5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版支持政策)。相比1.0版政策,2.0版在支持范围、力度、方式和类别上均有所优化升级。
在支持范围上,2.0版政策将京津冀协同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策支持范围扩展至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将校友创办企业等政策覆盖到京冀地区,吸引了大量京冀人才来津创业。据统计,已有391家北京、河北方向企业落地天开园。
在支持力度上,2.0版政策全方位提升了对创新主体的支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出台了鼓励高校横向科研项目落地转化和结余经费出资转化的创新政策;在科技金融方面,加大了对基金投资和企业获得资本投资的奖励力度。目前,天开园已构建起63亿元规模的基金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在支持方式上,2.0版政策推行“免申即享”模式,通过银行抓取企业贷款信息,核算贴息金额,省去了繁琐的材料准备时间,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这种便捷的服务方式大大节省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在人才支持方面,2.0版政策新增了对科创服务人才的奖励,每年评选一批科创服务人才并给予奖励资助。同时,为吸引青年人才,政策还新增了房租补贴,对在天开园创新创业的博士、硕士和高水平大学生等群体给予连续3年的房租补贴。
创业者的摇篮:从“水土不服”到蓬勃发展
政策的支持和园区的创业生态,正在为创业者们创造着奇迹。天津天开云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安邦的经历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刘安邦的创业团队来自天津大学,他们在北京已经取得了成功的创业经验。带着对母校的情怀和对天开园发展前景的期待,他们决定回到天津创业。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最初我们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项目在北京开展得很顺利,但在天津却迟迟无法落地。”刘安邦回忆道。面对困境,他们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参加天开园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座谈会上。刘安邦与天津丞明集团董事长高咏交流后,双方看到了合作的可能。在天开集团的支持下,三方合资成立了天津天开云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丞明集团利用其在财务、法律、投资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帮助刘安邦的团队解决了应用场景落地的难题。
“天津市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众多,业务应用场景广阔。如果这些场景应用我们的AI智能运维系统,10%的能耗节约费用将至少达到2.5亿元。”高咏说。
如今,刘安邦的团队已经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22人,业务也从最初的停滞不前发展到洽谈近30个项目。他们的AI智慧运维系统已经在多个项目中应用,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拓展到地铁站、机场、医院学校等场景。
未来可期: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天开园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天津市的大力支持。据统计,自2023年5月开园以来,天开园已新增注册企业1700余家,推动多项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世界首款脑机接口专用编解码芯片、水系规模储能电池关键材料和电芯等一批高水平成果在这里孵化转化。
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表示,开园以来,天津市大学生创业意愿明显上涨,仅天开广场内的师生及校友企业就达到了366家。为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活力,政策将科研人员的收益分配比例由原来的70%提高到了75%以上。
“天开园的创业氛围,犹如曾经的北京中关村,拥有自由的创业环境,创业思潮迸发,项目有效落地,政策执行到位,资金兑现及时。”刘安邦说。
随着2.0版政策的深入实施,天开园正朝着“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的目标加速迈进。这里不仅是一个创业园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天津乃至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