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笔下的新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李娟笔下的新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作家李娟用她质朴而诗意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画卷。她的作品《我的阿勒泰》不仅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独特风光,更展现了生活在这里的哈萨克族人民的生存状态和文化传统,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阿勒泰的自然之美
阿勒泰位于阿尔泰山脉的南麓,是地球上离大海最遥远的地方。这里既有广袤的草原,又有茂密的森林,还有终年积雪的山峰。李娟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自然画卷。
在她的笔下,草原是宁静而神秘的:“太阳完全下山了,暮色渐渐暗去,小河流过木桥,平缓舒畅。河心排列的卵石清洁而美丽。天空的云霞向西流逝,拖出长长的、激动的流苏。此刻的天空是飞翔的天空,整面天空都向西倾斜着。东面的大山金碧辉煌。”(《坐班车到桥头去》)
森林则是深邃而充满生命力的:“最绿的绿,是阴影的绿。阴影冰冷地沉在大地上,四处是深厚浓黏的苔藓,苔藓下是一层又一层的、铺积了千百万年的落叶。走在森林里,像是悬空走在森林里一般,每一步踩下去,脚心都清晰地感触着细腻而深邃的弹性。大地忽闪忽闪、动荡不已。于是走在森林里,又像是挣扎在森林里……”(《木耳》)
而阿勒泰的天空和云朵更是美得令人窒息:“没有风的天空,有时会同时停泊着两种不同的云。一种如雾气一般,又轻又薄,宽宽广广地笼罩住大半个天空,使天空明亮的湛蓝成为柔和的粉蓝。这种云的位置较高一些。还有一种,要低许多,低得快要掉下来似的。这种云是我们常见的一团一团的那种,似乎有着很瓷实的质地,还有着耀眼的白——真的,没有一种白能够像云的白那样白,耀眼地、炫目地白。看过云的白之后,目光再停留在其他事物上,眼前仍会晃动着那样的白。云的白不是简单的颜色的白,而是魂魄的白。”(《在荒野中睡觉》)
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
阿勒泰不仅是自然的天堂,更是哈萨克族人民世代生活的家园。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纯正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毡房是哈萨克族游牧生活的标志。这种轻便而易于拆卸的住所,不仅坚固耐用,还具有防寒、防雨、挡风的功能。毡房的内部装饰精美,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哈萨克族的饮食文化也极具特色。他们的食物以肉食和面粉制品为主,奶制食品更是种类繁多,如酥油、奶皮子、奶酪等。在寒冷的冬季,哈萨克族人喜欢穿羊皮缝制的大衣;妇女则喜欢穿花布连衣裙,戴白布盖头,外披白毛线大头巾,头巾上端还别有首饰,爱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等。
哈萨克族的节日庆典更是丰富多彩。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此外还有诺鲁孜节。每逢节日,人们都会穿上盛装,举行赛马、刁羊、姑娘追等传统文娱活动。阿肯弹唱也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即兴演唱的形式,展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智慧和才情。
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在李娟的笔下,自然与人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映衬的。她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在《古贝》中,她这样描写哈萨克族姑娘:“都是那么的快乐,热情,又好像很寂寞似的。她们都眼睛明亮,面孔发光。她们戴着同样的满月形状的银耳环,手持精致的小马鞭。”这些姑娘们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人文的体现,她们的美丽和纯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在《坐班车到桥头去》中,她写道:“路太难走了!一边是深深的水涧,一边是山体,路面狭窄而倾斜,不时有山泉冲刷过路面,冲去泥土,凸出坚硬的石块,掏出深深的水沟。汽车驶过时,所有人一起猛地跳起来,又一起被摔回座位”,“在特别炎热的日子里,车过高原,遇到了猛烈的大风,窗子呼呼啦啦响个不停,但又不能关上。真是奇怪,总是这样──夏天,这辆破车上所有的窗子都坏得关都关不上;而到了冬天,则是坏得打也打不开”。这些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抗争,也体现了生命的顽强。
在《木耳》中,她通过一个关于野生木耳的故事,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一次偶然的机会,野生木耳的经济价值被发现、价格一路翻高,引来越来越多的人进山采摘,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的生活秩序也被打破,故事以野生木耳神秘的消失收场。”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揭示了人性的贪婪与短视。
对现代人的启示
李娟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不仅在于她对自然和人文的生动描写,更在于她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在她的笔下,阿勒泰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精神层面的寄托。她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提醒现代人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忘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正如作家朱天文所说:“我读到了李娟,真不可思议我同时就在李娟那唯一无二的新疆。”这种“同在”感,正是李娟作品的魅力所在。她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真实又诗意的阿勒泰,一个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美好世界。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李娟的作品就像一股清流,让我们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找内心的宁静。她的文字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生命依然可以如此美好,如此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