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S去世后的性别叙事争议: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极化与理性反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S去世后的性别叙事争议: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极化与理性反思

引用
腾讯
12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04A02T9600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IF5QEL0523CCFG.html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IN919R05563IC5.html
4.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02-03/doc-ineifaka4895220.shtml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FFUSEF05374TCW.html
6.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04A028AG00
7.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FL3UA805563F9H.html
8.
https://m.sohu.com/a/855307680_122102412/?pvid=000115_3w_a
9.
https://news.sina.cn/gn/2025-02-04/detail-ineiifhw9119427.d.html?vt=4&pos=108
10.
https://mparticle.uc.cn/article.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wm_aid=67f44ee389f443a9a0444b0721a8012a!!wm_id=8489a4201e79461391439c605742b262
11.
https://www.trrb.net/%E9%9B%B7%E5%86%9B%E6%82%BC%E5%BF%B5%E5%A4%A7s%E7%97%85%E9%80%9D%E5%BC%95%E4%BA%89%E8%AE%AE/
12.
https://mparticle.uc.cn/article.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wm_aid=5d0847fc074945f597f83de511a8a278!!wm_id=41a02e564733493f9986b26de301678f

2025年2月3日,台湾艺人徐熙媛(大S)在日本因流感并发肺炎去世,享年48岁。这一消息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不仅因为大S在演艺圈的知名度,更因为她的人生轨迹与许多人的青春记忆紧密相连。然而,在这场全民悼念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迅速演变为一场关于性别叙事的争议。

01

争议的焦点:性别叙事的显性化

大S去世后,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迅速分化为几个主要方向。其中,最具争议的是对其母亲张兰和妹妹小S的行为评价。有人质疑张兰在女儿去世后仍保持“女强人”形象,认为这是“流量至上时代的亲情异化”;有人批评小S在大S去世前发布的跳舞视频,认为这是对亲人病情的冷漠疏忽。这些讨论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女性在家庭与社会角色中应该如何表现的深层期待。

02

性别叙事背后的权力关系

这些争议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性别权力关系。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往往被期待在家庭中扮演照顾者和牺牲者的角色。当张兰和小S的行为不符合这种期待时,她们就成为了舆论攻击的对象。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双重标准:一方面要求她们在公共领域展现独立和坚强,另一方面又期待她们在私人领域保持传统女性的温柔与奉献。

03

舆论极化与性别叙事的局限

社交媒体的特性加剧了这种性别叙事的极化。在算法驱动的信息茧房中,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从而强化了原有的偏见。同时,为了追求流量和关注度,一些声音会刻意放大性别对立,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极化。

然而,这种单一维度的性别叙事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复杂性。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宏大叙事经常通过归类和概括的方式掩盖每个人作为个体的差异性。用“这是父权制的问题”回应一个遭受伤害的性别暴力受害者,就会让我们忽略TA的个人情感、社会处境和具体需求。这样的解释路径指出了性别暴力的结构性原因,但它无法真正触及一个人作为个体的痛苦,反而让TA感到自己的具体经历被置于次要位置。

04

反思与启示:重建公共讨论的理性空间

大S去世后社交媒体上的性别叙事争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公共讨论质量的契机。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如何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何在追求流量的同时,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如何在讨论社会问题时,既关注结构性原因,又不忽视个体的具体处境?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保持同理心:在讨论任何涉及个人悲剧的事件时,都应保持基本的同理心,避免对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

  2. 多元视角:在分析事件时,尝试从多个角度理解,避免单一维度的评判。

  3. 理性讨论:在表达观点时,尽量基于事实和理性分析,避免情绪化的攻击。

  4. 尊重个体差异:在讨论社会议题时,既要关注结构性问题,也要尊重个体的独特性。

大S的离世是一个悲剧,它不仅带走了一个人的生命,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家庭、社会的深刻思考。在这个充满争议的讨论中,让我们保持理性和同理心,既关注事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也不忽视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公共讨论中建立起一个更加包容、理性和富有同理心的社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