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后风评“两级反转”,秦始皇的远见卓识,如今都一一应验了
两千年后风评“两级反转”,秦始皇的远见卓识,如今都一一应验了
秦始皇,这个两千年前的帝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认识和评价。从传统的"暴君"形象,到如今被称赞为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者,这种"两级反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从史书来看,秦始皇"一统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的功绩,似乎都是在"暴政"的基础上完成的,他独裁、阴狠,自大且相貌丑陋。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为秦始皇正名。这是为什么呢?
"最宜居国家"的影子
秦始皇一生有子女将近三十多个,但是唯有长子最得他看重,长子名字也是他从《诗经》中选中的: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扶苏,有枝叶繁茂茁壮成长的意思。
那时距离一统六国已经过了将近七年,虽然对于一统进行过多方面的调整,但是各地还有不少豪强贵族,有的甚至在当地盘踞数百年。现在虽然假意顺从,但门客混杂,时不时仍冒出异议,各种偷偷摸摸的小型起义不断。
《诗经》作为古代诗歌的一种,在当时传唱度极高。诗经有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摸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这是一首讽刺贵族的诗句,以老鼠隐喻当时的地主豪强甚至是统治者,表达了底层百姓的哀苦和向往。
可是,《诗经》还说:"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
这样一首详细描绘贵族盛宴豪华场景的诗歌,同"硕鼠"一起被百姓们阅读和传唱。刚刚一统六国不久,秦始皇暂时没法对那些贵族豪强动手,以免引起大范围的战争。
他想将这些既为百姓叫苦,却又为贵族作诗的作品一概没收,如果内容实在过分,就予以焚毁。毕竟,在当时的始皇看来,这些诗歌除了能让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痛苦,愤恨,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外,没有其他作用。
思想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秦始皇其实进行了两个步骤:
第一,开办学校,指定统一的教材,如"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爱历篇》等。指导百姓"以吏为师"学习秦律,是他的主要方法之一。
第二步,就是收缴民间藏书,三个月为期,如有不上交的,大多会被送去"服役",比如修长城。当时的秦朝,在基础建设方面铺设了很多东西,一边修路,一边修长城,后期还得为始皇建造兵马俑和皇陵,所以,服役是一个重要的"处罚手段"。
秦国共向六国征召了将近七十个博士,皆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对他们委以重任。将收来的书籍交给这些博士及其学生审阅,筛选出"六国史书、诗经以及和百家思想中和法家思想完全背道而驰"的书籍,然后再进行焚毁。
而且秦始皇绝不是史书记载的那般无情亦或极端。因为他曾在这一决策的背后,下过一道专门的诏令:"博士藏书可以不烧。"
这是他对有学识者最大的尊重。
依法治国
秦国同样"依法治国",对于人性的把握很是透彻。在秦法中有一条这样的设定,即"捕亡,亡人操钱,捕得取钱。"
意思就是说只要你抓到了逃亡的盗贼,那这个盗贼身上的钱,就归抓住他的人所有。这样一来,"见义勇为"的人,在秦国就非常多了。
秦律可以详细到人的一言一行,比如不能在街上随便仍垃圾,如果被抓到,直接就会处以"面部刻字"的刑法,让所有人知道这个人犯了什么错。在秦朝,采桑养蚕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活动,按照秦律,如果有人摘了别人家桑树的叶子,哪怕不足一文钱,都要进行处罚,并且一开口就是三十天的服役。
如今"践行始皇这种思想"比较形象的,应该是新加坡。作为华人超多的一个国家,新加坡堪称是"最宜居"的地方之一。
这里的犯罪率仅有0.2%,他们健全的法律对每种犯罪行为都有及其清楚的判定,小到街上吐口痰,都会被重罚。与之对应的,则是他们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格外优渥的生活环境,和在全世界闻名的教育水平以及"花园城市"的美誉。他们有40%的罪犯,都是在民众的协助下抓捕的,和秦律"捕亡"有异曲同工之处。
可惜,秦始皇当时,没有走下去的条件。以现在的目光来看,留给秦始皇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
"长生梦"的破碎,让他慢不下来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始皇才能在彻底执政后十年间完成六国"物理形式"上的一统,可是再进行思想上的统一,太难了。焚书过后,深感时间不够的他,愈发沉迷"求仙问道",他广招天下方士,以求长生。
但是大多都是草包,最著名的草包之一,就是被始皇愤而坑杀的卢生。他和同伴在秦始皇身边呆了两年还是拿不出成果,眼看始皇越来越激进,感到不妙的两人决定偷跑。偷跑就算了,可能是始皇之前对他们捧得太高,所以他们还没跑远,就开始放肆说秦始皇的坏话:
"秦始皇这个人,太过自大,自己也是诸侯出身,但是一统天下后,就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们通过这些话表达了一个意思:"不是自己找不到灵丹妙药,而是始皇帝这个人不行,所以上天才不给好东西。"
这样的言论,在很多人口中流传。君王之怒,伏尸百万。
扶苏曾有过劝诫,他的眼光同样看的很远,认为此刻坑掉这些文人,根本难以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反而有可能激发民怨。但他的想法也有欠缺。一旦秦始皇的真实身体状况曝光,威名下降,造成的结果依然是"起义",这些术士文人,大多都还带着"复兴六国"的念头,所以发言才这样激烈。
当时的秦国,有一项别的国家都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多年"军功制"培养出来的强大兵力。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始皇是有信心击碎这些"谣言"的,所以,他才敢如此行事。扶苏脾气温和,可能更适合守成,但当时的秦国,可能还不到这一步,一旦表现的软弱,下一刻就可能分崩离析。
可能是为了能让扶苏明白这个道理,秦始皇将最看重的长子,送到了手握重兵的蒙恬那里。
二世的"暴行",千年罕见
秦始皇收集天下书籍,分门别类进行保存,并且重用墨家和法家。但是他在巡游中"突然猝死",赵高胡亥夺权,所有的安排在此刻被彻底打乱。胡亥的"暴行"是几乎没有任何逻辑可言的,在赵高的撺掇下,他甚至残忍了结了自己好多个兄弟姐妹,连出嫁女都不放过。
胡亥死后,赵高曾想按照这个方法继续控制"子婴",但是子婴有自己的谋略,虽不及秦始皇,但也可承重担。明白赵高的心思后,他就开始筹备,最终依靠装病,逼得赵高不得不主动登门拜访邀请,将赵高伏杀在自己的宫殿内后,他然后才开始执政。
但是秦国已经彻底崩溃了,最终项羽入关,将这数百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很多典籍和"法墨"的无数思想结晶,都在大火中慢慢消失。
以今看古
秦始皇为"统一"奠定下的基础,很多都被汉朝借鉴和融合,只是手段更加和缓,但影响却异常深远。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直到今天,都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都可以更加清醒辩证的看待秦国历史,并且进行思考。
欧盟教训近在眼前
如果将目光放到世界,还有一个"欧盟"的例子可以供我们对比,更可以衬托出秦始皇一统六国还有余力统一思想的先进性。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欧洲同样是这样,但是国家众多。各自为政的后果就是,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从欧洲最先开始。各个国家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合作,至今都没能有一个真正有雄才大略之人做到统一欧洲。
他们也有很多有眼光有实力的人想要走上这条路,可惜自拿破仑"滑铁卢"之后,暂时还没出现新的"领导者"。
现在,欧洲各国虽然很多发达国家,但是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货币,经济,政治的不统一,给他们带来的诸多影响。所以他们合力建立了欧盟,意图在和平状态建立起"形式上的统一"。
没有思想和武力的双重稳定,天下"分久必合",欧洲的统一之路,可能还有很远。
结语
在古代,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目光放的如此高远,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看历史。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开始真正明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及后续的种种政策,为中国打下的基础有多踏实。
此后的两千多年,无论我们遭遇什么苦难,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精神都深深刻印在我们的思想里,这些是我们中国始终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这种由内而生的民族统一自豪感,就是当代年轻人越来越喜欢秦始皇的重要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