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力挺《蛟龙行动》:这是一部填补国产电影空白的作品
于冬力挺《蛟龙行动》:这是一部填补国产电影空白的作品
2月2日大年初五,电影《蛟龙行动》在深圳举行路演活动。总制片人于冬在现场情绪激昂地表示:“这是一部填补国产电影空白的作品。我们不仅要展现现代军事科技的力量,更要让观众看到中国军人的精神传承。”
然而,这部获得业内高度评价的电影,却在春节档遭遇了严重的排片困境。截至2月5日,上映8天的《蛟龙行动》仅获得2.94亿票房,排片占比低至1.4%,远低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78.7%和《唐探1900》的11.6%。
精良制作赢得好评
《蛟龙行动》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将视角从陆地拓展到深海,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水下作战场景。影片的制作团队在青岛东方影都拍摄,不仅建造了多艘潜艇,还专门挖掘了18米深的大水库,以实现更真实的深海模拟效果。
主演们在拍摄过程中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蒋璐霞为角色考取了跳伞证和潜水证,于适每天在水下工作七八个小时以适应水下环境,段奕宏更是为了角色苦练口琴。这些努力都在银幕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的诚意。
重工业电影的突破
《蛟龙行动》的出现,体现了中国电影在重工业领域的突破。影片通过高规格的制作团队和先进的特效技术,成功打造了多个震撼人心的场景。从深海油田营救到潜艇遇险,再到最后的深海对决,每个场景都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军事评论员白孟宸在《今日影评》中表示,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现代军事科技的力量,更传递了中国军人的精神内核。这种深度和质感,正是中国电影需要的。
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
面对2024年中国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大幅下滑的现状,于冬指出:“中国电影需要《蛟龙行动》这样的重工业电影。”他认为,只有通过高质量的重工业电影,才能吸引观众重新回到影院。
然而,重工业电影的制作成本高昂,市场风险也相应增加。《蛟龙行动》的遭遇,反映了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质内容往往因为宣传不足、排片不利而被埋没。
呼吁公平竞争
于冬在路演中呼吁院线给予《蛟龙行动》更多的黄金场次。他强调:“最珍贵的是观众的口碑。只要还有人为好电影奔走呼号,中国电影就永远有光。”
《蛟龙行动》的遭遇,不仅是单部电影的困境,更折射出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在追求艺术与商业平衡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像《蛟龙行动》这样的作品,也需要一个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正如段奕宏在路演中所说:“一部中国电影能展现如此罕见、震撼的海底战争片,这是我们的荣幸。”我们期待更多优质电影涌现,也期待中国电影产业能够为这些作品提供更好的发展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