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6热议:科学如何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COP16热议:科学如何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于2024年10月21日在哥伦比亚卡利开幕,会议主题为“与自然和平相处”。作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达成后的首次缔约方大会,COP16将共同审查“昆蒙框架”实施进展,诊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前瞻性解决方案,为后续目标的实现绘制更为清晰和切实可行的行动蓝图。
科学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科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12月10日,来自约150个国家的代表与全球生物多样性领域顶尖科学家齐聚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出席为期一周的IPBES第十一次大会(IPBES 11)。这是IPBES大会首次在非洲大陆召开,会议将批准两项新的全球评估报告:“变革转型”与“危机的关系链”。
“变革转型评估报告”聚焦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内在驱动因素,探讨了涉及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恢复相关的一系列变革需求,对于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在全球实现变革转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关系链评估报告”主要分析了生物多样性、水、食物、健康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为决策者提供了跨越诸多全球危机挑战的宏观综合决策视角和行动选项,避免了决策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对于实现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指出了路径。
IPBES新任主席David Obura博士强调,IPBES 11对于国际社会形成目标一致的政策与行动,从而在支撑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纳米比亚环境、林业、旅游部长Pohamba Shifeta表示,IPBES 11必将成为科学、政策和全球合作交汇的里程碑,以两份十分重要的评估报告为代表,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贡献:荒漠化防治的绿色方案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持续发力,为全球贡献了诸多成功经验。在COP16中国馆举办的“绿色技术、绿色未来”边会上,中国展示了与非洲、中亚等地区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合作成果。
新疆生地所与泛非“绿色长城”组织合作在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建设的“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成果显著。乌兹别克斯坦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部专家索别尔忠·乌马罗夫表示,乌中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环保合作成效显著,中国先进的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方案已成功应用于乌兹别克斯坦。非洲“绿色长城”毛里塔尼亚国家署总干事西德纳·艾哈迈德·埃利也表示,中国的创新方案对毛里塔尼亚抗击荒漠化和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行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作为最早签署、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成果丰硕。近年来,中国接连推出创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发展,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不断贡献中国力量。
数据显示,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全国2015—2020年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表明,中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并不断优化,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到43%以上,首次超过低差等级比例。
在具体行动方面,中国建立了多个国家公园,如三江源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等,有效保护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例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野生东北虎达到70只左右,野生东北豹达到80只左右;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三江源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约30万只。
此外,国家林草局持续系统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培植、放归或回归自然等多种措施,筹划建立大熊猫、亚洲象、穿山甲、海南长臂猿、兰科植物、苏铁等濒危物种保护研究中心,加强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展望未来: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始终以最高的政治意愿和最强有力的务实行动,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中国呼吁各缔约方对标“昆蒙框架”,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更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社会要落实承诺,大幅提升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全面平衡有效执行“昆蒙框架”。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COP16的召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了新的动力,科学的助力和各国的共同努力将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