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下,中国护士队伍建设迈入新阶段
“十四五”规划下,中国护士队伍建设迈入新阶段
截至2023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量达到563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为4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超过80%,展现了较高的专业素质。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引下,我国护士队伍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壮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十四五”规划目标:护士队伍量质齐升
以北京市为例,截至2023年底,全市注册护士总数已达15.3万人,较2018年底增长23%。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5.74人提升至6.98人,全市医护比达1:1.14。值得注意的是,基层护士占比从13%提升至17%,护士队伍区域分布逐步优化。同时,护士队伍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高级职称护士比例从14%提高到24%。
为优化护士执业环境,北京市全面实施护士电子化注册、区域注册,推进电子证照管理,促进护士区域内合理流动。通过搭建多元化护理交流平台,举办各类护理选拔、成果展示活动,发掘优秀护理人才。同时,推进医疗机构按比例合法规范配备护理员,为一线护士减负。
在护理科学管理方面,北京市建立了18项护理质量管理核心指标,开展护理指标数据和护理安全事件监测。通过完善护士岗位管理、改革职称评审制度、调整护理服务价格等措施,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目前,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已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群众就医获得感显著增强。
聚焦养老护理:专业化人才培养提速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护理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2023年12月,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24年2月,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颁布,标志着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进入新阶段。
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养老护理人才政策支持体系,从人才准入、专业建设、培养发展及劳动保障四个方面发力。在职业认定标准方面,相继完善了养老护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长期照护师等重要职业标准。例如,2019年颁布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重新确立了养老护理员职业地位,2020年增设老年人能力评估师,2024年制定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推动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民政部于2019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目前,从本科到中职的立体化养老护理专业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各地也积极探索人才引进和保障机制。如天津通过“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提供落户便利,上海杨浦区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住房保障,北京则建立养老护理员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完善职业发展路径。
创新服务模式:“互联网+护理服务”蓬勃发展
“互联网+护理服务”作为护理服务的重要创新模式,自2019年试点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以某医院为例,截至2024年6月底,累计接单量达549例,其中胃管护理和尿管护理需求最大,分别为333例和142例。服务对象主要为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等行动不便人群。
该医院建立了完善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体系,包括明确服务对象和项目、完善组织架构和培训体系、搭建信息平台等。平台采用医院与第三方企业双审核机制,具备GPS定位、一键报警等功能,确保服务安全。同时,制定了15项护理服务规范和24项操作规程,将“互联网+护理服务”纳入院级质控体系。
然而,该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服务对象目前主要局限于医院出院患者,其他有需求的人群知晓度不高;服务费用暂不能纳入医保报销,患者负担较重;部分老年患者对互联网技术接受度有限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完善分级护理机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探索医保报销途径,简化操作流程。
展望未来:持续优化护理服务体系
“十四五”期间,我国护士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从传统护理到智慧护理,我国护理事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下一步,应继续优化护理服务供给,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护理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护理服务。